财务报表操控与反操控---商誉篇
商誉是不常见的会计科目。主要源于并购支付与被并购可辨认净资产价格之间的巨大差价,一般存在于收购方的会计报表中。按现行会计准则自创的商誉基本上不能直接记为资产,只有通过并购交易才能产生。具体可以参考《对商誉的三点思考》。伴随经济全球化并购成为主流的跨国公司进入各国的捷径,相伴产生了商誉已经成为最重要的会计科目之一。对商誉的会计处理就成为企业重要的对报表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
具体到财务报表操控与反操控上主要是体现在商誉科目上。具体个人总结为以下从财务报表角度看,操控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商誉技术:通过企业的经营能力尽快将商誉投资收回。
1、企业常见财务操控手法:
手法一:通过并购后的全面整合并购资产发挥协同效应,达到预期收购的投入产出比或者优于预期。
美国日用品巨头庄臣进入中国市场时,就通过1990年与上海家化合资中国知名日化“美加净”商标原占有中国市场近20%的份额并搁置,达到快速占据中国市场目的。并上海家化于1994年出5亿元收回美加净商标。
手法二:跨国经营并购时选择合营优化或者减少商誉资产。
日本企业在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和东南亚时就非常成功的通过合资并购当时的同行,短期通过自已的技术资金优势加上同行本地化的销售渠道优势,快速低成本的收回投入合资公司的成本并取得回报。同时在会计上合营投入基本上没有产生商誉或者很少。
2、审计应对武器:
一般通过检查并购合同、账本、未来现金流预算等。
特点:(以报表期余额为主)
内部财务资料审计:合同、资金,工商登记资料。
访谈:企业管理层等。
案例:《聊一下实务中二次与商誉对视的瞬间》
第二类、商誉资产泡沫:通过财务技术让财务报表的商誉资产美化。
1、企业常见财务操控手法:
手法一、通过商誉资产会计政策选择来达到美化会计报表的目标。比如,在并购时最大化被并购方可辨认资产最小化负债,减少商誉资产。
手法二、通过控制商誉资产的时间来操控。
手法三、通过商誉资产减值测试来控制减值,延后减值进入损益表的时间。。
手法四、自定义商誉。通过与被并购方的合作达到减慢商誉入账时间。
手法五、通过金融来将商誉资产出表变为融资或者经营租赁。
2、审计应对武器:
基于第一类的武器,个人认为还需要进行改进,特别是对会计政策的审计和判断可以与同行业比较来发现操纵会计政策的问题。
3、案例1:《微信公众号的会计计量--谈互联网企业虚拟资产的会计处理》
案例2:大智慧提前一个月入表的并购
摘自于《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上海大智慧股份有限公司、张长虹、王玫等15名责任人员) 》
摘自于《中国证监会行政处罚决定书(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姜维杰、葛勤)》
第三类、商誉资产幻术:通过财务造假让财务报表商誉达到利益各方的需要。
1、企业常见财务操控手法:
手法一、直接账务造假。
手法二、自建虚拟商誉资产池。
案例:美丽生态及八达园林的盘盈苗木
案例分析:
从处罚认定来看,在收购美丽生态及八达园林就存在苗木的盘盈,但为了达到增加短期利润的目的,通过减小收购标的的并表资产虚增了商誉,并将利润放到了并购后,又减低了商誉减值的压力。
2、审计应对武器:
此类造假第三方审计师发现的情况很少,基本都是基于内部举报或者是企业经营失败后的监管机构事后的调查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