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月机票背后的财务秘密
新冠疫情之下全球航空公司都出现了经营困境。中国的东航推出了周末随心飞的机票销售,近期海南航空又影响海南自贸区个人进口商品的退税政府推出了不限次数的免税购物海南机票套餐,引发了个人消费者的热购,掀起了中国防疫恢复经济的航空企业的创新和自救。
在此个人从财务角度来谈谈对此类通过预售包月或者包年等方式预售机票套餐背后的财务动因:
其一、预售产品或者服务达成企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东航或者海南航空的相关产品,实际上都是通过提前锁定用户的消费来达到扩大销售额的目的。另一个特点是成本基本上固定化的,变动成本可以忽略不计,从航空公司来看实际上除了餐食外飞机的折旧、飞行员和空乘等的人工费以及航油机场等费用基本上都是每个航班只要执行飞行都是固定的,所以关键航空公司的利润来源于航班的利用率,就是要将所有座位卖出才能取得最大的利润。实际上东航的周末随心飞产品正是在新冠之下,国内航班很多经济仓位比商务仓都要空的情况下提出的,只是在不投入其他成本之下对现有航班空座的一次消化性的预售,从财务角度看实际上是多卖一张都是增加利润的,因为未来执飞的航班成本是沉没成本。
其二、包月机票等预售机票套餐的定价问题
实际上此类产品最大的问题是产品的定价。从财务角度看,如何保证产品出售后不发生亏损是底线。一般主要关键在于业务方对于产品发生率的估计上,有点像保险产品的设计时需要进行产品的精算。实际上比如东航的周末随心飞是通过第一、产品的使用时间的限制比如周末才能能使用、第二、产品使用期限的限制比如到2020年年底前使用、第三、其他比如出售人群的限制等来达到对于用户预期使用率的控制。基本上产品的成本是可以预估出来的,只需要预估出客户的使用率就可以来进行定价了。当然,按个人经验在此类创新性产品出台时,业务方的销售部门可以拿出一定的预算费用来补贴用户达到比如让用户从其他购票渠道变为直销客户的目的。反正,从财务角度看实际上还是通过事前深度参与到产品的定价中,控制产品的定价来达成产品的目标,从初创产品向成熟产品的全周期管理,事中需要对产品用户的使用发生率进行跟踪结算分析,并动态的提醒业务方进行产品的政策的调整。事后需要对产品进行全面的财务分析,结出未来产品定价的建议和案例。
在新收入准则之下,实际上此类产品的会计核算一定是一个难题,难点在于单次履约收入的分拆以及到期后过期收入的确认上。因为此类产品的成本实际上确定的,但收入是可变的。单次履约收入一般需要按同航班的公允销售价预估来进行全部包月机票收入的拆分成单次收入,还需要解决包月机票的未来可使用次数预估问题,有二个选择一个是按未来所有购买用户可使用所有次数进行预估,另一个是在此基础上按产品设计时的预估用户使用率打折预估。当然,具体运用哪种估计需要与审计进行沟通。
另一个难点是过期收入的确认,到产品到期时一定会有未使用的收入,按新收入准则的规定是在到期时一次确认收入。但实务中,相信会引起公司财务报表的波动,可能前期产品都是巨额亏损,到了产品到期时,一个又巨额盈利。实际上在实务中按个人经验是可以等产品发行了几期后,有了历史的使用数据,并比较稳定后,与会计师沟通,将产品收入按一段时期的产品收入进行会计收入确认,按时点来确认收入,不按实际履约来,这样可以让收入和成本比较平滑的进入损益表。
当然,相信还是很多其他财务角度对此类产品的解读,比如产品的预收款利息、产品超售风险的后果等等,相信创新的产品一定会带来创新的财务问题需要财务人去创新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