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股神巴菲特批会计规则修改引起股票投资波动同步引起利润表大幅波动的一点思考
今天股神巴菲特发表了《发布2020年致股东公开信》又一次和去年的公开信一样一开头就提到了2018年开始FASB对公认会计原则进行的修改,要求在季度收益中考虑股票投资的短期波动。以下是他对此的描述:
“事实上,会计行业采用这一规则是其自身思想的巨大转变。在2018年之前,GAAP坚持 —— 业务是证券交易的公司除外 —— 股票组合中的未实现损益永远不包括在收益中,只有在被认为“非临时”的情况下才计入未实现损失。现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必须在每个季度的利润 —— 对许多投资者、分析师和评论员来说,这是一个关键项目 —— 计入其所拥有的股票的每一次上下波动,无论这些波动多么反复无常。”
此项规则的改变在2019年对于股神的公司来说是有利的,带来了537亿美元的利润,当然,在2018年就是不利的减少了206亿美元的利润。
"伯克希尔的2018年和2019年财报清楚地说明了我们对新规则的争议。在股市下跌的2018年,我们的未实现净收益减少了206亿美元,因此我们报告的GAAP收益仅为40亿美元。而2019年,由于股票价格上涨,未实现净收益增加了上述的537亿美元,推动GAAP收益达到本信开头所报告的814亿美元。这些市场波动导致GAAP收益疯狂增长了1900%!“
在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就一直存在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之争,以上案例实际上就是最好的对此争论的一个例子。2008年的次贷引发的金融危机让当时运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成为各界对会计实务的一个最重要的批评点。认为会计的历史成本计量让引起次贷的金融机构的报表失真和美化,应该要反思和改进会计报告的计量,于是有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改进,引发了会计准则的一次大的修订。但公允价值就如同股神巴老所说并不是万能的解药,是药三分毒,在让金融机构的投资上公允价值计量又会引发短期的投机性,对于股神这样的长期投资者是不利的。背后是会计分期理论与公司价值理论的不同理解,让会计报表使用者产生了错觉。实际上会计报表因为限于技术和成本原因,只能计量历史的公司业绩,并编制报告还需要进行会计年度或者季度的会计分期,但另一方面公司的股东实际是需要的是企业的内在价值计量的信息,主要是按企业的历史财务信息预测未来的现金流来计算企业的内在价值,以作出投资的决策。但现实中财务会计计量的局限性让会计报告无法直接提供以上信息,还可能通过会计准则的变化等让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
从股神公司来看,未实现净收益的股票实际上是巴老价值投资者长期持有的公司最重要的生意,原会计准则认为不应该直接计入短期利润表现的损益表中,只应该反应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中,是比较符合巴老的价值投资者以低于公司内在价值购入股票并长期持有的理念。现行的会计准则让未实现的净收益直接反应的损益表中,引发了股神公司的持有股票投资股价波动的短期损益表的巨大波动,让股价的波动直接在净利润中体现,这是股神不满意的地方,让他与其他非价值投资者被投资人看成投机者。
当然,个人认为实质上无论是公允价值计量还是历史成本计量,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说都需要对以上会计信息进行二次加工,成为你投资的关键信息。比如对于伯克希尔的2018年以前和2018年以后的业绩需要统一口径净利润的口径,可以选择你认为合理的历史成本或者公允价值来计算出你认为的公司的年度净利润供你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