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成为“多伦多老会计”的—第一辑 四大生涯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谁能想到,现在正在加拿大乡村里扣脚的中年大汉,曾经在国内有过这么多“关系”?
大家好,我是老会计!
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整一年,老会计又回来了,咱们的更新也要继续咯!接下来,老会计会努力加快更新的速度,争取做个有种的人(也就是不再太监了)。
回首向来萧瑟处,老会计居然已经客居加拿大四年有余。今天,新闻、评论、准则,这些都暂且按下不表。此时此刻,我只想和大家聊聊过往,谈谈我到底是怎么一步步变成“多伦多”的“老会计”的。
四大生涯
“四大生涯”曾是“雁渡寒潭”论坛上最热的一个板块。
自2008年注册了第一个账号,我首先开始的是围观、潜水和学习的“线上”四大生涯。那时候的四大尚未走下神坛,被誉为会计专业的最高殿堂。论坛里的老人是一大堆2000年前后入行的前辈,早已混得人五人六了。
说文人相轻,会计师大概亦如是,争论不休是四大生涯每天的常态。最常见的辩论就是“倒K”与“挺K”:到底KPMG是最精英(有人说K记大客户最多、单位收费最高、风控与Dress de最严格),还是最自恋的一家(四大中营收最小)?
四大声誉在中国的转折点,发生在2008~2009年。2008金融危机强烈冲击了全球资本市场。银行、金融业的危机大范围地蔓延到实体行业(四大的大客户们)。客户开始大规模地削减专业服务开支的预算、股价暴跌。随之一同粉碎的,还有合伙人们的信心。裁员(甚至裁“小朋友”)、放NPL(无薪假)、降薪成为合伙人应对信心危机的主要方式。2008年入职的员工,成为了四大进入中国以来的最大宗“牺牲品”;次年,四大大幅削减招聘计划,能够在2009年入职四大的新人可堪比远古幻兽。若干年后,这两个级别的人数在“金字塔型”的公司人员结构中形成了“断层”。
这次在“四大生涯”版上,人设先行倒塌的是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