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首页 入收藏 English 可做什么 帮助 | XBRL中国 会计准则委员会

原创财务系列小说:保税区原来是个坑

钱自严 / 2017-10-22
文字 正常
  • 标签:
  • 保税区
  • 税务杂谈
  •  
  •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企业的基础成本,到头来受制于国家的软实力。像新加坡二十年前就能做到飞机降落时用EDI电子数据自动报关,飞机一落地,货代就可以拉货了。

    从总账到总监的成长之路之五十八

    王丽拿了Bob的参考答案回来又认真地看了一遍,突然发现有一块供应链关税,读了几遍都没有明白,于是王丽又去请教Bob了。

    王丽:昨天图表上的关税,新的模式会有什么影响?

    Bob:这要看产品的具体税率了,得查一下HS de海关税则号。我们做一般贸易进口时,购进元器件的关税是5%左右,但成品入关时的关税就套用模组的税则号了,关税成了8%。

    (点击可放大看)

    现行模式我们的成品报关入境时要付8%的关税,按CIF条款,这笔关税由客户承担。新模式将关税的支付提前在QSZ的材料采购上了,而且越靠近原材料阶段的进口关税其税率一定比成品的低,至少不高于成品关税。所以,从关税角度,如果存在材料与成品入关的不同关税率,新模式可以省些关税

    不过,如果客户的销售也是出口的,他们也可以用手册进口来规避进口关税。我刚才是为了讲得透彻一些才讲到了进口关税的事,事实上现行模式下客户从新加坡公司进口时也是用的进料加工手册,他们现在该做人民币工厂直销,也不用操心关税的事,因为进口端的关税前移到我们买材料的环节了。

    王丽:好复杂啊。你说的一般贸易进口与手册进口到底是一个什么流程?

    Bob这时从电脑里调出了一张图,上面列出了进口的不同选择模式与相应的税务影响

    (点击可放大看)

    这张图看上去复杂,但了解了原理后就容易理解了。为了鼓励出口,减轻两头在外的加工企业的现金流负担,海关允许成品复出口的企业以手册登记的形式办理材料进口,免征增值税与关税。但若加工的成品是在国内做内销的,那就必须以“一般贸易进口”的方式报进,增值税与关税(如果有的话)交清后才能进来。手册进口可以理解成海关先放你一马,只要你最后复出口,一切都没问题。但以复出口名义先办手册进口,回头做好成品后却又直接内销,这是严重的违法行为。为了避免企业违规,海关对手册进口的材料是要全程监管的,所以手册进口的材料在实物存放和系统入账上都必须要有清晰的管理流程,切勿与内销用的材料混放,系统里也要以不同的料号分开标识。

    王丽:我听管过手册的同学讲过,手册管理与核销是很麻烦的事,如果材料没有关税影响,能不能不用手册?

    Bob:可以啊,你是土豪,完全可以全部做一般贸易进口啊,但沉入的增值税将是一笔巨额资金。而且,要做一起做,部分手册,部分一般贸易,手册管理的麻烦一样免不了的。

    王丽:这两个颜色,深蓝的是手册进口,浅蓝的是一般贸易进口,这个很清楚。我不明白的是“保税入库”,不把工厂设在保税区也能做材料保税入库?

    Bob:“保税”是一种状态,即进入海关监管的暂免进口税的操作模式。只要我们料、库、账符合监管要求,就可以用手册方式申请“保税模式”。你有没有看到路上跑的标有“海关监管”字样的卡车,那也是一种保税模式,是移动的保税模式,货物可以通过海关特许的监管卡车从一个保税监管地转入另一个保税监管地,以方便企业的料件转运。

    王丽:这么说,保税区设工厂的优势在哪呢?

    Bob:我很高兴你能提到保税区这个概念。

    王丽特别喜欢Bob的这一点。自己只是提一个问题,Bob在回答内容前总会先认可自己的问题,让提问者感到很有面子。

    Bob接着说道:保税区越来越被证明是个坑了。保税区是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初期,为了鼓励企业作“三来一补”的纯加工贸易而设立的便利设施。我88年在外贸公司做实习生时,去一家长毛绒玩具厂,别说长毛绒,他们连吊牌和缝线都是进口的,因为国内当时生产的线容易掉色。在材料100%客供的情形下做出口,保税区确实有速度上的便利优势,因为工厂是在关境以外,就免去了材料报进、成品报出的进出口报关手续。

    但是,时过境迁,现在中国的配套工业上去了,而且连许多关键工件都是在中国本土制造的了,客供材料的贸易模式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时,保税区的劣势就体现出来了,主要有两个方面:

    保税区是为100%出口建立的,企业要是有一定份额的内销,每次内销都要打报告申批,在海关那补了料件的税才可内销,这反而影响了出货速度

    内购材料的增值税无法抵扣,保税区是为“客供材料”贸易配套的,从一开始就不存在增值税抵扣的问题(只有水电费可抵)。保税区工厂每买一笔国内增值税发票的材料,就损失17%的税,这是一个巨大的成本。

    王丽:这工厂一旦建在保税区了,又不能轻易搬出,那怎么办?

    Bob:有办法。我们以前的一个客户在厦门保税区工厂,我们从国内卖给他们本来也是走报关间接出口的。但有一阵他们觉得用美金支付划不来,想结汇用人民币支付我们,于是要我们做内销给他们。我当时参与了这个项目。

    说着,Bob又从电脑里调出一张图:

    (点击可放大看)

    左侧是出口加工区工厂的标准出口流程。但一旦出现右侧的人民币采购,那个打“X”的地方表明会出现增值税抵扣损失。这时引入右上方的 I&E (进出口公司)来代理采购当地材料就行了。

    就这样,我们最后找了一家外贸公司做代理。我们开增票给外贸公司,外贸公司再出口给他们,政府鼓励人民币结算,所以这个方案既满足了客户的需求,同时由于外贸公司可以抵扣增值税发票,这个17%的损失就避免了。而外资公司只收1%的代理费,这比起17%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

    王丽:那国家不是吃亏了?

    Bob:也不能这样讲。国家在制定保税区的一系列政策时,并没有想到在增值税上赚企业的钱。保税区是海关主导的,但具体到退税又是税务局说了算。税务局就一纸“保税区工厂购进材料增值税不得抵扣”的死规定,企业就被搞死了。

    王丽:那现在新建工厂应当很少有人去保税区了?

    Bob:对,说保税区如何如何好的那一定是外行。就拿客户的那个厦门工厂来说吧,最近听说他们业务不好,撤资关厂了,现在那栋厂房想出售,结果没人接盘,谁愿意把自己套到保税区的坑里啊!

    你接触多了就知道了,不知有多少企业因为海关、税局、外管等机构前后不协调的政策上被害惨了。几年前,上海曾提出成为亚太区物流中心,但几年实践下来,发现海关、税务与商检等政策限制是个瓶颈,根本无法与新加坡和香港竞争。

    企业的基础成本,到头来受制于国家的软实力。像新加坡二十年前就能做到飞机降落时用EDI电子数据自动报关,飞机一落地,货代就可以拉货了。

    管理就是成本,细节就是效率。国家如此,一个企业也是一样。现在明白我昨天的公式了吧:【财务官 = 财务 + 业务 + 管理】财务官必须把公司管理效率的提升当作头等大事来抓

    作者
    • 钱自严 新加坡CA注册会计师,英国CIMA注册管理会计师。2011年“新理财”年度CFO优秀奖,2012年CIMA“财界领袖”优胜奖获得者。现任一美国上市公司亚洲区首席财务官。身为“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认证讲师和澳大利亚教练协会的执业教练,浙江大学商学院客座教授,自2001年起开始了从“数字管理”到“人才管理”的职责转型。热衷于知识管理与学习型组织建设。努力践行“知识分享,价值创造”的个人理念。开辟这个专栏是迈向扩大分享影响力的一个实践探索。
      微信公众号:自严自语
    热门作者
    • 吾税老师 兼职培训师、总局大比武纳服类第一名
    • 丁坤 注册税务师,省企业所得税人才库、反避税人才库成员...
    • 范晓东 中欧商学院、高顿商学院讲师;财务第一教室高级讲师...
    • 尹成彦 原注册会计视野网创始成员、站长; 中国会计视野创...
    热门文章查看更多>
    视野官方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订阅视野微信,
    每日获取最新会计资讯
    视野官方APP免费下载
    会计资讯、财经法规快查、
    会计视野论坛三大APP
    订阅视野周刊
    每周十分钟,尽知行业事
    立即订阅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
    网易云阅读
    鲜果 Zaker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旗下更多网站:学院主页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远程教育网  亚太财经与发展学院
    联系电话:021-69768000-68069(内容)68246(合作/广告)68247(用户/社区)  工作时间:8:30-16:30  webmaster@esnai.com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00028 沪ICP备05013522号

    沪公网安备 31011802001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