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意词之margin,边空的价值
今天说说Margin这个词。词典上给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意思:利润和空白。这利润都成一片空白了?当然不是。Margin这个词所说的“空白“是指边页的空白之处,文字内容四周以外的白边。那么这个“空白”的意思与企业挣的“利润”有什么关系呢?
说实在的,我早就知道这两层意思,但从来没想明白过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直到上个月在上海听邱振中老师的书法课时突有所悟。在教我们如何欣赏一个字的结构时,邱老师特意让我们看了下面这个“英”字,不是看这个字黑色部分的笔划,而是盯着白色的空白处去看,即扣掉这个字的笔划所构成的空间图形,去欣赏它的空间结构。
说实在的,我听课并不是很专心,经常开小差胡乱联想。在邱老师讲到空白处的结构时,我一下想到了“margin”这个英文词。这有形的笔划也许只是一个托,留白之处才是真正值得我们把玩的地方。
我看过一部讲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电影叫《Margin Call》,中文名《利益风暴》。
这个Margin Call是个金融术语,指那些带杠杆的投机,当投资者存入的保证金已亏到保不住庄家margin(利润)的限度时,就会接到庄家的margin call,通知你要么增加保证金,要么平仓走人。这里的margin就很形象了,不能触碰到庄家的利润边区。
企业的毛利不也是这样吗?很多企业买进卖出忙乎得不行,但若原材料成本塞满了整个营业额,留给自己的不是少得可怜吗?材料的购进卖出,这都是为别人忙乎。这又让我想到了另一个行业,出租车。开出租车的往往用时间来划分自己的营业额结构。一天开10个小时,前面8个小时都是为了交“份子钱”,那都是为别人忙乎,只有后面的2个小时,挣来的才是自己的。被他人挤占得越多,属于自己的空白部分就越少,这个道理适用于任何时间与资金等资源空间。
上个月与一个在北上广工作的朋友吃饭,她说只有等把孩子打发上床之后,从晚上十点开始的那段时间才是属于自己的。这让我想起八十年代很流行的一部杂志“八小时候以外”。
现在的节奏是十小时以外了,生活在大都市,与他人分享资源的各种排队等候与拥堵的交通都构成了许多无效填塞。不是喜欢熬夜,实在是属于自己的清净时间不得不向深夜展后了。
这个空间可以上升到道家“空”的概念。尘世的东西塞得越忙,空灵的精神就没了。上周出差的时候,从虹桥机场的到达大厅走出来,长长的走廊放满了画家曾忆城的作品,这些作品都有一个特点:画面留白特别多,给人一种“空”的意境与遐想。
“空”这个高深的概念落地到实处,于个人,于企业都很有指导意义。
像苹果公司,每次公布的margin(毛利)高得令人羡慕,但苹果每季销售的几百万台手机中,没有一台是自己生产的,所有的部件包括最后组装全是外包的,这就是“空“的概念。要挣出这样的“空”,靠的是“我”,自我的东西。苹果一直致力于独到的创意,集美观与工艺为一体的设计。自我独特的东西越多,价值空间就越大,财务上的margin便只是一个自然的结果了。
于个人也是如此,一个人若没有基于生活体验的深刻体悟,没有铺陈开来的广泛涉略,必定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被琐碎与平庸塞满之后,留白给自己的心灵空间就少得可怜了。阅读,体悟加之自己的提炼思考,随之获得的将是人生的定力与洞见。未来社会,最大的品牌将是人格品牌,我们的人格产品到底能撑到怎样的margin,取决于我们在自我风格的营造上留给自己多大的marg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