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内审实务年刊-由奇葩的审计发现说起
声明:本文由会说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个人,不代表中国会计视野。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感谢原作者。
因为审计人员不是企划人员,活动好坏无法评价,但是执行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是可以评价的。比如返现金,某品牌在活动期间销售额大幅增长,增长的收益高于活动的成本,而且企划部有自己的总结内容。
2010年的时候,有个审计人员发了一份经济效益审计报告给我,说让我看看。先不说报告写的怎么样,拿到报告,我就已经吓一跳,足足有30页。就我个人而言,一份报告能写到10页,已经是很不错了,有30页,都不敢想象。
顺着报告读下去,发现了这么一条审计发现:
2010年,企划部制定2010暑期特别活动方案。方案显示,对业务员进行包装宣传,如,将业务员包装成《X战警》中的暴风女、金刚狼、琴葛蕾、万磁王、镭射眼。
审计结论:这种类似于保险业的营销方式不适用于业务员。
我以为下面还有具体说明,结果什么都没有。作为一个审计问题,到底这个活动花了多少钱没有说,审计人员凭什么标准说明不适合也没说,也没有审计建议。
就算这个是问题,比如是7月份发生的活动,那么活动发生前后,公司的销售业绩是否上升,比如拿7月和8月的对比,或者去年7月与今年7月,销售业绩的对比。拿数据来说明问题。比如7月有这个活动,8月销售额急剧下降了。说明这个活动实在太恶心了。或者电话回访几个消费者,问问他们对此的反馈。而并不是自己拍脑袋认为怎么样,怎么样。
我平时很少关注活动设计得是否符合现状,因为审计人员不是企划人员,这个活动好坏无法评价,但是执行的过程、活动的效果是可以评价的。比如返现金,某品牌在活动期间销售额大幅增长,增长的收益高于活动的成本,而且企划部有自己的总结内容。
我想来想去,为什么审计人员会写这种审计发现?
可能和他是财务背景出身有关,盯着费用科目,找找明细账,一看,这个费用可有可无,可以降低费用这就高兴了。然后凭自己的感觉,就认为不可理,写在报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