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食记--海底捞-三万天
听说能从三万天这边捞到好吃好喝的,G20时,就去了趟苏州,约了一闪一闪一道去吃免费的海底捞。
以前的聚会,不管在苏州,还是上海,能做到部门老大级别的,都是矮矮胖胖的。没想到一见面,三万天是睿智、儒雅、瘦瘦高高的,还背一个新秀丽的包包。(后来,我去奥特莱斯买了2个新秀丽包包装逼,也淘了台xbox one,用来玩光环5。)
下面的内容是郑大叔根据回忆整理的。
一、审计定位和自身价值
到了杭州后,发现不少公司对于内审的定位存在问题,可能与杭州的企业都是民营、中小型企业有关。他们认为内审就是财务二部或者统计二部,做的主要工作是会计凭证检查、费用支出再审核、物资(现金、存货)再盘点、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有的公司说是内审部吧,一年只安排3-4个项目,比如固定资产、薪酬等,连很简单的公务车审计(不是物流运输审计)也能做2个月。有的公司一整年安排的都是经济效益审计,也就是所谓的3E审计,反正我不是很理解。内审的重点在于审计业务流,单纯一个系统,不作为审计对象,所以说凭证审计是不合适的审计项目。
这也可能有HR的不专业有关。面试的时候,他们不看业绩或者能力,就盯着你有没有证书,招的都是事务所或者财务的。你都没证书,怎么保证你的专业水平!这些人进来大多做的是合规或者凭证审计。老板一看,内审原来是搞这个的,部门就渐渐萎缩了或者造成老板的误解。比如,资产盘点是审计部进行的,后期出现账实的差错了,那么责任就归于审计部。(三万天:确实如此)
很多人对于内审的认知有问题,误把监察当审计。认为将人送进去是最大的成就(比如恒某地产、国某电器对吧),其实不是,这么做容易造成误区。民营企业内审是帮公司查错纠弊,第二个是解决老板不安心和各部门搞不定的事情。
老板不知道的风险、问题多得是。(三万天:也要帮老板发现忽略的风险区域)
不少内审说自己能力很强,不需要证书等等,这些观念都是错误的。对于内审而言,证书还是需要有的。CIA、CFE、6西格玛黑带,我都是一次性过的。考这些证书主要是学习他人的做法,可能有些审计手法过时或者说比较简单,有些还是不错的。CFE教材上,有老外对于舞弊人员的询问的一些方式和方法,这些都是国内的内审书都不具备的。国内某些内审人员推崇的审讯、小黑屋的模式,我并不认可。公司发展到一定规模,肯定会减少一些违法的审计手段。
我不否认,目前的CIA证书的含金量比较低,但是至少一个敲门砖。没证,你或许连面试的机会都没有。
关于如何查舞弊,我推荐看《舞弊检查》、《舞弊秘档》之类的书,京东、当当已经买不到了,可以到孔夫子旧书店去买,书里面的一些方法很值得借鉴。我现在接手的几个舞弊案子,在询问的时候,差不多都承认了。差不多只要有80%的把握,我基本上都成功了。如果手头上的证据不足50%,成功率不大。
(郑大叔评价:民营企业内审就是,实质重于形式,老板重于法制。帮助老板看住别人不要乱来,至于老板嘛,随便怎么来。你否了老板?老板可能早就授意别的亲信把你给拍死了。但你还想有所作为,遇到原则的问题与老板发生分歧,必须想办法否了他。)
我认识一个小朋友跳槽到企业做内审,他给我看了他们的年度审计计划。居然是年前的一个月,审计完10家企业。这什么概念,也就是说一家公司审计2天。我很好奇,这审计项目怎么排的?拿到审计方案一看,艾玛,经济效益审计。
我真的不知道这种报告在民营企业有何用途。如果让我来,我肯定是先摸排公司,做几个年营业额最大的公司,重点审计,熟悉业务,等明白了审计的重点之后,再分开安排项目。
想做好内审,有必要学习下甲午战争中的明治天皇,以战养战是主流,通过审计去正式的了解业务,摸清业务。具体怎么做?
一谈二问三看四量:
一谈:谈业务的一把手。
二问:问基层操作,问中层管理。
三看:看资料,看实地,看实物。
四量:量价,量质,量符合,量动机。
很多人不懂这些,做什么都是合规检查,都是套路啊,就不能真诚一点,多花点心思去研究公司的业务。
他的审计思路还不被他们部门的人认可。比如做广告费用投放审计,其他几个人都认为只要检查合同签订、费用支出是否审批到位。这种审计思路其实叫财务复核思路。
广告费用投放重点在于合同签订(价格是否合理,需要仿真询价)以及项目实施过程(需要实地查看和检查第三方的监查报告。)。结果他们公司的其他审计人员认为这个叫监察,不叫审计。这种说法,我真是第一次见,难道是动了你的奶酪了?(三万天:其实不少做审计经理的,他们的能力并不过关。)
二、采购审计
现在,做供应商管理的时候都会用企查查、启信宝、天眼查这三款APP。软件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查到股东的一些关联关系、诉讼情况等等。我们就查到过和老赖做生意的,可想而知,你这个应收款就直接是坏账了,等于是送钱给老赖啊。
你想靠朋友的代持股,会产生人情债,一般都是以挂亲戚的名义注册,熟人好办事,肥水不流外人田,对吧。以前查供应商信息主要是看法人身份证信息、营业执照注册时间和范围,结合员工的入职信息或者与其他采购沟通,能够查到较多这类关联信息。只要没有在公司备过案,都该认定为是问题供应商。再不济,打个的去现场拜访一下,和里面的员工打听打听老板、老板娘之类的信息,也会有结果。现在不太好弄了,采购也都不会做得这么明显。
08年的时候,当时做DM海报印刷询价,有两家反馈根本没询过价,也就是说询价是虚假的。根据落选的两家的报价,按公司的价格,一个月要贵1万多。(三万天评价:向落选的供应商询价也是一种办法。)
有些产品市场价格变动较快,你在淘宝上或者电商网站去询价不太好处理。在某东上买了百乐的笔一看就是假,后来在久光百货买了真的,所以网上假货多,只能做参考。
还有就是去跑跑市场,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公司买了8台某某小型设备,单价2600元(开票价)。而实际,到市场询价只有2050元一台,开票2200元一台,等于公司多支付了3200元。我原先做审计时定义价格高于30%,就是采购价格有问题。现在想想当时考虑价格,忘记了对量的考核。这种细水长流的做法,一时还无法被发现。(三万天评价:确实,价格开高10%以内,你审计去询问,采购有1万个理由来说明他的采购是合理的。)
我也讲一个采购案例吧,算是偶然所得。我从公司坐高铁回家,手上拿着的是有公司logo的纸质袋子。在等高铁时,有一个人刚好坐在我旁边。他问我,你是不是也是去找这个公司合作的。我说是的。
然后打开了话题。他就说,你们公司有两个公司供应商,生产什么什么的,其实都是直接从他的工厂拿的货,加价卖给我们公司的。礼拜一,到公司后,安排调查,根据那两个供应商的供货,检查原材料的生产号码,事实果然如此。(大叔评价:世事洞明,皆学问。)
三、审计的奖励
有一次做审计,发现了重大的舞弊,并对相关人员做了处罚,发报告给老大,是个老外,当时也没听到什么,或者口头说什么。第二个月,我发现工资多了一部分。问老大,老大说是因为上次事件给的奖励。(郑大叔:舞弊不好查,费时费力。有的时候,时间花下去,不一定有结果,无效的投入会比较多。)
或许这真的和老板的思想有关。我之前遇到的是某个同事发现了舞弊,结果被人打小报告说,这个项目都是这个审计来负责的,审计好几年了,都没发现。这次舞弊发生金额几千万,该审计也必须承担职责。我当时想,这TM傻逼企业。
为什么有些舞弊,审计人员不能在现场察觉?审计能发现问题和他的经验、对企业的熟知度相关,因为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你的判断存在误区。
简单举一个例子,查物业的停车收费(类似于超市收银)。我想很多内审都是核对日报表、系统数据、实际交款数据,整改过一次没问题了。然而,忘记还有一块是飞单。不是不想查,因为时间就给了一礼拜。飞单是收钱了,但是没有刷卡(数据没有进入系统)导致的。监控只能保存20天,看一天的监控需要半天,还要根据车辆出库信息比对系统数据,很费精力。而且也没有人说存在侵占收银款的事情,审计人员会存在侥幸心理或者先入为主的心理。再拿超市飞单来说,每天买东西的人很多,要让审计人员检查每台收银POS机是否存在飞单,不容易,工作量太大。
(三万天:我原来的傅老大,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人。在这一块,倒是不用担心这个事情。)
四、审计跳槽
我跳槽并不多,从外资到民企再到外企。相对而言,外资的福利待遇都还可以,还有期权之类的。外资企业的审计经理拿的待遇可能是民企副总的待遇。
刚做内审,找到一个大公司,而且是审计部至少成立3年以上的,这种是硬性指标。(老郑解释,大公司指年销售额大于10个亿左右的。)
没有伞的娃,在公司内全靠你自己,良禽择木而栖。薪酬、职位、发展空间,三个因素中有两个优于现在就可以选择跳槽,如果只有一项突出还是再等一等。(郑大叔:嗯,我有几次跳槽比较盲目,比如去咨询公司的那段经历,呵呵。)
我原来都是两年一跳,跳来跳去都是垃圾企业,一方面也没什么证书,另一方面面试的时候,以拿到职位为主,不谈工作薪酬,从来不看看你未来领导的水平。以为是一个金子就会发光,结果呢?进去就发现是一个坑,干了两年就不想干了。
不谈薪酬的面试,都只会导致你的遗憾。(三万天:呵呵)
五、审计三组
老郑,你的书我可是每个字、每个字都看得。(郑大叔:别这么说,你这种大神级别的这种书就看不上了,我当时写这本书可是一本入门书。出这个书的最大困惑是现在市面上的内审书和内审培训,都是骗子。当时刚毕业做内审,买了一堆的书,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都是垃圾书、浪费了不少钱。不少书的作者(天青树:你又要说绝对的话了。),比如不贴地气的国企内审、形式审计的事务所cpa、啥都不懂的大学教授,东抄抄、西抄抄,就能骗钱,所以想写一本贴近实务的,又供内审新人看的书。
内审实务人士写案例容易泄露你东家的信息。虽然说可以对案例删掉公司信息,变更案例地址,修改人名或者案例数据,但是这不道德。(这倒是,我去杭州的时候,面试了还不少单位,有些直接要求提供审计报告来证明你的能力。审计面试关键是了解应聘人的审计思路。就算你很牛逼,到了新公司,除了财务审计,原来的那套就不适用了。)
我最近在写一部内审小说叫审计三组,到时候会放在大王派我去巡山这个公众号里面。(我这有出版社推荐。不知道你有否出版书的想法,或者将论坛的经验说集结成册。)
出版社的人也约过我,但是原因刚才我也说了,所以打算写内审小说。(你的意思是审计三组中的一些事情是你亲身经历的?)但出版社说这类不像起点等网络小说,受众会比较小。出版的话,出版社会亏本,所以你懂得。(我相信,这本书如果出版的话销量会很不错的。你会不会有两条线,一条感情线,一条审计案例线。如果是只有审计这条线,会比较枯燥。我写完《内审头五年》的时候,就打算写成《我在上海的风花雪月的日子》,以YY在上海单身无聊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