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普华永道美国的历史看普华永道中国的未来
普华永道是中国公司还是外国公司?我们在普华永道全球网络中的地位和未来又是怎样的?这是很多人感兴趣的问题。以史鉴今,我们可以从普华美国的发展历史中得到启示。
(一)
普华会计公司1849年成立于英国伦敦,从历史上看,普华可以说是一家英国公司。40年后,即1890年,普华英国在纽约开设了第一家海外分所。当时,在普华纽约工作的主管合伙人以及业务骨干都是由普华英国派遣的,美国还没有人拥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可以担此重任。
1901年,英国人阿瑟·洛斯·迪金森(Arthur Lowes Dickinson)来到纽约领导普华在美国的合伙事务。他很快发现,美国的商业环境与英国非常不同。这里的市场充满机遇但缺乏规则,太多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让他倍感压力。他曾在一封寄往英国的信中这样写道:
“在美国,客户对于审计服务的需求充满了‘投机性’。美国的审计项目数量本来就少,其中很大一部分还受到客户的偏见与偏好的影响。我们不能想当然地认为,在这里做业务会和在英国一样轻松,只要做好了第一单,接下来的业务就也会委托给我们的。”
迪金森去信的目的当然不只是向英国汇报其所面临的困境,他还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帮助普华在美国寻找发展机遇。1901年至1910年,是普华美国高速发展的时期。大约10年时间中,普华美国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地设立了11家分所,从业人员从最早的24人增长至200人,到1910年底,其规模已经超越了普华英国。而普华美国的合伙人则是从1901年的2人,增加到1907年的7人,再到1914年的14人,其中,拥有美国本土执业资格的合伙人达到6人,接近总人数的一半。可以说,普华美国至此基本上完成了合伙人和专业人士的本土化进程。正如普华美国的一位合伙人所说:
“普华美国已不再是依赖英国生存的“孩子”了,它已经长大并拥有了自己的个性主张。”
这一进程大约花了25年时间。
最早,普华美国还被普华英国视作其附庸,每年都要从其创造的利润中抽成(1902-1903年,普华英国的分红占美国所利润的29%;1904-1905年,普华英国的分红占美国所利润的21%)。随着普华美国的规模和自主经营能力的壮大,他们开始积极争取自治。迪金森多次对利润分配的方式向普华英国提出了质疑,他在其中一封信里写到:
“我们(普华美国)每多挣5000美元的利润,你们(普华英国)就要和我们分享。你们什么都不干却要拿走其中的2500美元,而创造这些财富所需的额外工作和压力却要我们来承担。这并不公平。”
在普华美国的强烈要求下,普华英国不得不妥协。它们开始逐步放弃对普华美国的控制地位,其所拥有的在美国所中的利润分配份额亦随之降低:从1901年的40%下降至1919年的7.5%。至此,普华英国已必须面对普华美国脱离英国控制,成为与其对等的自主机构的现实。而完成这一进程大约花了30年。
(二)
普华永道在中国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同160年前的普华美国很相似。1993年,普华和永道在中国的员工加起来还不足50人。20年后,普华永道中国(不包括香港、澳门)的员工人数已达到一万多人。普华中国设立之初,公司领导层主要由美国和香港的合伙人出任,而中国内地的第一代本土合伙人在十多年之后才培养出来。本土合伙人队伍的资历虽然比较浅,但是人数快速增加,具有中国注册会计师资格的合伙人在公司合伙人中的占比不断加大,至2014年12月31日已达70%。这一发展速度超过当时的美国。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经过恢复重建和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统计,截至2014年12月31日,中国注册会计师人数已接近20万人。美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大约为66万人。相比之下,中国现有的注册会计师人数仅占人口总数不到0.02%,即每1万人中仅有2位注册会计师;美国的注册会计师约占美国人口的0.2%,即每1万人中就有20名注册会计师。
2014年,中国的GDP总量是10.4万亿美元,是美国的五分之三。2015年中国的GDP总量预计将超过11万亿美元,如果中国的GDP增速继续保持稳健,到2025年,中国GDP总量预计将接近或者略微超过美国,达到约22万亿美元。这也就是说,未来中国将有十多万亿美元的GDP增量需要由注册会计师来服务。同时,随着经济结构转型升级,金融体系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审计在金融服务中的占比也会越来越高。这意味着,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还有很大的发展上升空间。
如何推动注册会计师行业在中国的发展?翻阅普华美国的历史,下列三个例子值得普华永道中国学习:
1.技术创新/发明世界上第一份合并会计报表
1902年2月,美国钢铁公司(US Steel pany,以下简称“美钢”)决定聘请普华美国担任其审计师。为了更好的完成审计工作,普华美国在美钢总部所在地匹兹堡市开设了分所。
彼时,美国正迎来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美钢在吸收了784家独立公司后,资产总量达到十亿美元量级,成为了当时全美规模最大的钢铁集团,垄断了美国四分之三的钢铁市场。美钢庞大的业务体量和错综复杂的分支机构,给审计师带来了不小的技术挑战。普华坚持创新,不仅对美钢在会计、业务和管理上给予专业支持,还第一次提出要将下属所有子公司的报表合并起来,编制出一份从母公司角度出发的合并会计报表。普华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真实的财务状况向股东交代清楚。
这成为了人类会计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之一:1902年,普华美国为美国钢铁公司签发了世界上第一份合并会计报表的年度报告,开创了对集团公司进行会计报表合并的先河。当时,《科学美国人》对此评价称,“这是有史以来美国公司出具的最详尽、最全面的公司报告,为普华赢得了巨大的商业知名度。”
2.人才交流/让本土人才走出国门
1909年,迪金森向公司宣布了退休的决定,那一年他55岁。1910年,美国人乔治·奥利维尔·梅(Gee Oliver May)被任命为迪金森的继任者,从1911年开始履新。从美国退休后,迪金森仍然保留了普华英国合伙人的身份,并负责普华英国对美国所的相关事务。1914年1月,梅向迪金森提出一项建议,他希望让普华美国那些有前景的员工能有机会到英国学习。因为他发现,美国从业人员身上最大的缺陷,就是带有过多本土痕迹,同时缺乏国际化视野和知识经验的储备。
迪金森很快同意了这一提议,但他要求在美国和英国之间开展员工双向交换。一方面,他觉得这是一个互惠的项目,因为普华英国也可以选拔一批人才前往美国,学习美国的经验。另一方面,他一直担忧普华英国和普华美国的关系会渐行渐远,而这一方案让他看到了其背后对于加强两所联系的重要意义。他因此郑重地向梅表示:
“我们也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项目,能为你们的办公室充实更多能干的人才。也期待这些人能有机会成为合伙人,成为连结普华英国和美国之间的纽带。我希望这样的机制在未来能够一直延续下去。”
3.机构及机构领导人的本土化/在美利坚扎根
在进入美国市场的初期,普华一直被当做一家英国公司,业务发展其实并不顺利。1895年,普华在美国圣路易斯发展了一家在本地成立的会计师事务所Jones, Caesar & 为其成员所。为了贴近美国的本土市场,普华美国早期的合伙人们曾试图规避使用“普华”这一来自英国的名称,而转用“琼斯,凯撒会计公司”(Jones, Caesar & .)。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美国人几乎都认为“琼斯,凯撒会计公司”就是普华会计公司在美国的名称。
1901年,迪金森在接管美国事务之后很快意识到“普华”这一品牌在美国本土市场的薄弱局面。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向全美各大金融机构、律师事务所、企业以及财经报刊发出了36,000多份公告,公开声明:自己离开普华英国,正式加入普华美国所。他表示普华是一家美国的会计公司,他是普华美国的合伙人,不是普华英国的合伙人。
这样做的效果很明显。通过不断的宣传,“普华”凭借过去良好的业务基础,作为美国市场上的“新品牌”,得到的认同也越来越多。后来,许多企业在选择审计师时,都会选择普华作为其审计师,而不提“琼斯,凯撒会计公司”这一名称。
(三)
会计是商业的语言,在促进和维护经济、企业稳健发展和保护投资者利益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有与之相匹配的会计行业作为辅助。
普华美国的业务随着美国国力强盛、经济和市场的发展逐步兴起壮大。随着二战后美国资本流向欧洲,普华永道美国所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由于普华永道中国的历史比较短,一开始采用中外合作所的机制,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往往会觉得普华永道中国是外资机构的分支机构,是从属于普华永道美国所或英国所的分所。但实际上,普华永道中国是和普华永道美国及普华永道英国一样的独立法律实体,从法律地位上讲在普华永道全球网络机构中和后两者是同等的。当然,虽然法律地位相等,但是话语权和影响力目前却还不能相提并论。
最近30多年来,因为普华永道美国所的规模和影响,普华永道全球网络机构的主席都是由美国人担任的。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普华永道中国的业务地位越来越重要。2015年7月1日,普华永道国际网络任命普华永道中国主席赵柏基先生担任普华永道全球五人领导小组成员。这一消息让我们深受鼓舞。我相信,普华永道中国的合伙人通过不断的学习和磨练,会迅速成长起来,他们将来完全有可能担任普华永道国际网络的主席。这一天也许还要等一段时间,但我对此充满信心。到那个时候,人们或许会认为普华永道美国是一家中国公司。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中国的经济发展就肯定成功了。
吴卫军
2015年7月21日,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