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三万天的话想到民企内审
常常在论坛看帖子,我发现不少内审人士对自己的工作的理解有偏差。
他们喜欢填底稿,搞模型,讨论一些看上去高大上的东西,穿行测试、实质性检查、pps抽样等等,动不动就是几百个样本。还有的,喜欢讨论“内部控制强的公司的审计风险是否比内部控制弱的公司大”这种不切实际的话题。
当然,体制内的内审,自我营销的成分居多,打老虎还是苍蝇,都得权衡半天,咱们就不提了。我们就提提民营企业。
民营企业要上市,无非就是圈钱。作为拟上市或者上市公司,搞3个人,做做合规检查,轻松又有钱,是个人傻钱多的职业。但是,老板是这么傻的人么,花钱养闲人?(非上市的民营企业设置内审岗位比较少,就不在这的讨论范围内。)
肯定不会。所以时间一长了,你就会被踢出局或者说让你轮岗。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力资源在招聘的时候,很难招聘到好的内审。不少内审人士不明白内审到底该做什么,尤其是有些自以为工作已经好几年的,有一大堆以A结尾的证书的,其实连自己公司是如何运作的都不清楚?自以为在干的是高大上的活,其实是混日子的活。
让我想到曾经去过的杭州一家港资企业X华,当时的审计部负责人对内审工作定义居然是企业风险管控。怎么回事,就是审计部列一个风险清单(这个叫企业风险识别),然后让各部门负责人做风险的自我评估(风险评估),然后审计部再确认所列的风险是否有管控措施(风险应对),然后出一个风险评估报告给管理层(风险报告)。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审计思路,不要去现场,直接邮件飞来飞去。讲起来头头是道,什么全面企业风险管理,来自iso31000,还结合了香港上市公司的要求。后来又打听到,每个月都要出这样的风险评估报告,还需要写ppt给老板汇报。我当时真TM很奇怪,他们的老板对这种纸上谈兵的东西会感兴趣。所幸的是,1年后听到他们公司在招聘新的审计经理。
还有一个XXX的被内审协会评为内审实务专家的,他的审计思路居然是看凭证,做工程审计看会计凭证,做采购审计看会计凭证,做资产审计看会计凭证。
太多不专业的人士占据了内审职位。我也看过不少内审人员写的报告,真是啼笑皆非,为啥。他们的报告中都是未经确定的风险或者不可解决的问题。
1、门店审计:比如子公司的一些零售门店,基本都是租赁的,租赁期届满,房东不愿意续签,或者增加房租成本的风险。我反问他这风险,你有什么改善建议。她说没有,但是这是一个很重大的风险,告诉被审计单位需要注意这个风险。不能解决的问题,你提出来干嘛?
2、收入审计:还有一个写的是课程安排不全,培训房间有空余。我也反问他,尼玛这你有什么解决方案么?本来这个地区业务量就少,课程安排满,然后拉很多老师?有空?
3、采购审计:被审计部门在比价时供应商个数一般都少于3家,有时仅有1家。审计部在随机抽取工程部3个标准设备进行价格审查,占工程部标准设备采购总数的6%,取得的抽查报价有8家,有82%低于公司采购价格,其中东莞**机报价为12万元(我司采购价格为12.4万元)。让我想起了,被审计单位主管无心说的一句话,你们做的都是形式检查,内审就是抽查,抽查能发现问题么?我来做审计,比你们做的更精。
这些审计发现只会导致被审计单位怀疑审计人员是来制造矛盾的。咱们内审就不要提一些不符合企业实际情况或者企业管理的所谓风险。
说了这么多,我们再来提提民营企业的审计,其实也很简单:
2、去解决老板不安心的业务以及各分子公司老总搞不定的业务。
如果不理解这个,很难再民营企业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