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双意词之approach--方法太重要
五天,休了年假,专门到上海来参加书法家邱振中老师为我们未来商习院开的书法班。我们同学之所以如此踊跃报名,源于先前邱老师给我们讲课时的一句话:我找到了学习书法的一条不同之道。这个方法有多神奇,就看看下面的这个字,这是我一个学了两个小时的同学写就的,受到在场师生的一致夸赞。我将她的心情照片贴了过来。

两个小时的学习能写到什么程度?这位张同学的作品给了我们答案。张同学没有任何书法功底,要说老师,其实我还是她半个启蒙老师呢。张同学是第三天才来的,她与我是最早到教室的。我就利用开课前的空隙现学现卖,让张同学按老师的操作要领练习了一遍。其实,不只是张同学,大部分同学都有让老师夸赞的好作品。所以,这不是个别同学的悟性问题,而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方法问题了。
这次的经历非常切合我要讲的英文双意词系列中的approach。这个词也有两个不同的意思:靠近,方法。为什么“方法”与“靠近”是一个词呢?我觉得这是注重实际操作的一个必然结果。一个注重落地细节的人,一定会将“方法”化解成一步步“靠近”的操作细节的。
我们的邱老师正是这样用一步步“靠近”的“方法”找到书法书写的奥妙的。邱老师的理论有点另类,甚至大胆,但因为直抵书写原理的核心而具有可操作性。邱老师书法研究了三十年,无论是自己习作还是教中央美院的学生,都追求书写的核心要素,抛开外形去寻找每个笔触的运动轨迹,用他的话讲:书法是在二维平面上展现空间运动的艺术。具有体操跨界经历的邱老师从空间运动入手来研究书法,这就是邱老师独特的approach。所以,邱老师曾经不止一次地在他的短训班里创造这样的神奇:让没有任何书法训练的初学者能书写出流畅饱满的线条。
邱老师是这样让我们一步步“靠近”的,比方下面的“上”字,这中间的弧线要均匀流畅,而且饱满质感,怎么做呢?

第一步:仔细观察这条曲线,直到眼睛离开都能记得这条曲线。第二步:闭上眼睛想象,发挥自己的自由想象,与每个人熟悉的曲线关联起来。比如说,邱老师带我们做的是他想到的太极动作,这个书写动作经他一分解,简直与太极的云手太想像了。第三步:握笔书写,用流畅的方式一笔写完。这时,我才明白第一天的腾空握笔训练有多重要。
写书法,不是描摹,而是要去揣摩古人最可能的空间动作:手腕是怎么摆动的,长长的弧线又是怎么通过手臂带动来完成的。想清楚了,再结合正确的握笔姿势,一气呵成地写出来,不仅形似,还能做到神似,因为所有的动作都是在一个放松自然的姿势中完成的。好的作品绝对不是束手束脚写出来的。关键,老师要求我们带着舞蹈的感受去完成每个字的空间动作,所以,这样写出来的字都是有精神气的。也许,我们的笔锋还不完美,空间结构的搭配还不老练,但每个人都可以写出自己的韵味。我觉得同学们在短短几天的训练中有这样的成果,靠得就是邱老师与众不同的approach,一步一步接近的方式,就成了独树一帜的方法了。
我们学书法的时候为何总是刻意追求结果而忽略了过程呢?我觉得关键在于我们平时的approach意识不强。这其中有两个障碍,一个是传统观念。传统观念在“写得好看”这个边界里是有用的经验,但在“创作表现”这个层面却反而捆绑了手脚。传统观念之所以会沦为偏见,就是因为偏见一开始总是正确的。好看与否是在“结构”这个边界内讲的,但到了讲究表现力的“空间”这个领域,笔法与书写规则全变了。所以,讲究方略的approach太重要了,在全盘接受之前先好好检验一番是否依然适用。
另一个问题是急于求成的心态。我觉得我们平时不舍得在方略的讨论上化功夫。我在德国工作时,德国人常常把Vehensweise(德文版的approach)挂在嘴边。一个问题抛出来,先不急着去找具体的答案,而是要先退一步,从大局上将各种可能性一一列出,然后再做具体筛选。我在领导力培训中曾做过一个游戏,给大家一组拼板,分两个组,规划与执行团队。要求规划小组制定方案,但最终由房间外面的实施团队进来完成拼图。很多小组无法在规定的25分钟内完成任务,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方略approach上出了问题。

这个游戏应当这样一步一步来靠近问题的核心: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外面的小组怎样才能参与到这个游戏中?我们一共有哪几种方案可以达到目的?正确地按照这个方略去思考的,要不到5分钟就能顺利完成任务。而有太多的小组一开始就被自己的经验局限住了,越是理工男多的小组越失败,因为他们常常迷恋自己的几何技术和图纸能力。我的游戏设计就是一个集体决策的问题,只是故意把它隐藏为很有诱惑力的技术问题呈现出来,而背后考验的就是大家做事情的方略。方略上错了,大方向全错了。
就像邱老师带我们学习的书法,他甚至将书名题为“愉快的书法”。书法是在掌握了诀窍之后的个人创作,而不是照着一个古贴临摹。这样的字写得再像,也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更遑论艺术作品了。

书法原来是可以愉快的,这与我实在是太颠覆的经验了。我自小就与书法结下了梁子。小时候一闯祸,我妈就会把我关在小房间里练书法。那时的字帖就一本国际歌,所以我一生中写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数“起来”这两字了。本来这两个字是用来号召“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但我这关禁闭的奴隶心态能写出这伟大的国际主义情怀吗?
今天,课程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要创作自己的作品。看着大家都沉浸在愉快的创作之中,我知道大家的字一定与自己的心情一样飞“起来”了。今天的文章主题照我也干脆改成自己的作品了。这未必是很好看的字,但是一幅快乐的作品。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