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海外公司如何搭建内控体系
上一篇文章发出后,有朋友留言:海外公司内控体系要如何搭建。第一反应是:妈呀!这个问题好难。抱着学习的心态查询了一些资料,在此抛砖引玉,希望多多指教。
《内控规范》要求企业建立与实施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个要素。其中内部环境诊断与完善又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等内容。
治理结构应该是最先会被考虑到的,其实通常会伴随投资决策一起被衡量。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万科事件,说白了就是控制权的争夺,投资方对管理层有意见了,没法再相安无事玩下去,想换人。那怎么换?这就是治理结构要解决的问题,它决定了投资人与管理层之间的制约关系,在国内都已经撕逼能这样,如果放国外会更复杂,比如当地国家政策,工会势力,管理层影响力,持股比例等等都是需要在治理结构中综合考虑的因素。
说到这,其实我很好奇,有没有国外公司收购中国公司失败的案例?或者撕得很欢的案例?求分享。我知道的几个貌似都是因为品牌战略刻意被冷藏,而不是控制权的问题,再者像阿里和腾讯,投资方对管理的信用那真实固比金坚。
一般地,如果都已经开始考虑内控体系,治理结构通常已经定型,反倒是机构设置和权责分配与控制活动密切相关。
控制活动是内控体系最核心的要素,我觉得吧,其中企业流程控制和绩效评估体系是最重要的。流程控制要抓价值链的关键点,绩效评估体系则更是一种手段,笼络人心或者控制人心。这说起来很简单,但往往就是最容易坏事的地方。像TCL 2004年在欧洲的并购,就被当做典型的失败案例分析,李先生在谈当时的巨额亏损时也说忽视了文化差异。重组过程中的员工安置遭遇巨大困局,绩效薪酬体系的变化导致原管理层和核心岗位员工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业务运转,说到底还是对市场也业务了解不够充分吧。所以说摸透了之后才能去改变和控制而不是盲目地设置控制点。举最简单的例子,如果都不知道产品是卖给了哪类客户卖去哪里了,说要设置信用额度控制回款肯定是不那么合适的。
信息系统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流程和制度落地,然后是提供大量的分析数据,但事实上,信息系统要真正发挥价值又离不开制度的约束。总之是相辅相成的,借助信息系统可以得到正向反馈,使得内控体系得以完善。
还有就是专项监督,比如重大投融资决策、大型基建项目等诸如此类的,也可以是内控监督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