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随笔--别了,年度审计计划
想当年,岁末年初,审计总监让我协助他一起编制中国区下一年度的审计计划,我还是很激动的。转行做内审前,我在一家500强企业中国区下属的诸多工厂之一做部门经理,负责公司的计划、预算、成本管控等,深知编制年度计划和预算之不易,也知道开始接触年度计划,意味着你在老板心中的份量。我兴致勃勃地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然而,给几位高管发了封格式化的征询意见邮件,对几个表格填些打分表之类的东东后,Duang的一下,两三天工夫,我们的年度审计计划就编好了。可想而知,得知年度审计计划如此轻易就可以搞定时,我的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
仔细看一下,其实这份年度审计计划还是考虑很周到的。比如去某个海边小城的工厂审计上年安排在六月份,那时还不太热,海水有点凉,我们审计之余下个海结果有同事冻感冒了,所以下一年就安排在七月末了。而冬天的时候,广东和福建的那两个工厂此时去审计就比较合适,南方的冬天要暖和多了。
是的,这就是我们的年度审计计划,不管风险怎么评估、风云如何变换,中国区每个工厂都会去一遍,把主要循环都审一遍,而对于贸易公司和一些办公室,也是两年去一次。所不同的,就是每年去的时间而已。
回想这些年,曾忝列几家大的集团总部做内部审计,横跨多个行业,包含外企和民企,对待年度审计计划却大同小异。我们会编制一份年度审计计划,具体到每个项目的人工小时,我们会认真地假装做一个风险评估,用一些漂亮考究的表格算风险总分(也确实考虑了一些公司可能面临的风险和高层的所关心的区域,假设我们确实知道这些风险的存在的话)。这可能需要几天,也可能需要几周,然后,一份年度审计计划就傲娇地新鲜出炉了。在接下来的一年里,这份计划就是我们的指路明灯,也关系着我们的绩效考核。审计计划完成率是一个通俗易懂又容易量化的考核指标,我们大家都爱它。我们为了完成计划而完成计划,每份审计报告的发出意味着年度计划又向前进了一步。我们埋头前行,全不管世事变幻,斗转星移。在我们的眼里,风险是死的,当我们制定完年度审计计划后,它就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一动不动了。(就算它动了,我们也假装没看见)
所以,当公司遭遇行业寒流时,我们依然恪尽职守地按计划在中部地区一个鸟不生蛋的小城审计一个分公司的财务报告,提一些诸如“内部往来对账的频率与总部规定不符”之类的建议,上下班的时候小心绕过公司门口举着牌子在抗议裁员的员工,在开审计结束会的那天发现总账会计也加入了门口的抗议人群。一个月后,那家分公司就被关闭了。啊,真好,再也不需要对账了。我们甚至庆幸,因为如果它提前一个半月关闭,那我们当年的审计计划完成率就没法100%了。
所以,当我们按计划准备对下属一家按原计划应该已经投入生产三个月的工厂进行审计,却发现这家工厂主要设备尚未安装完毕,于是我们不知所措,最后草草改成在建工程审计(不是去审计新建工厂未能如期投产的原因,而是在建工程的入账、采购和付款等),也算是完成了计划。
所以,当公司出现持续的品质问题,在产品库存居高不下的时候,车间和仓库都没地方放的时候,我们仍然专注地按计划进行物流审计。
所以……有太多的所以,现在想起来都脸红。
计划完成的很好,项目做了很多,但审计部依然不怎么受人待见,甚至不知道这个部门到底在干啥。不是吗?有种比喻说内部审计是公司的保健医生。如果你头疼的时候你的保健医生建议你修剪脚趾甲,而你脚崴了却又开始检查你的发型,你会给这个保健医生什么样的评价呢?
这世界变化太快,风险快速转移,越来越多的“黑天鹅”在扇动翅膀,不经意间搅起巨变(不知道“黑天鹅”含义的同学请询问度娘塔勒布这位大牛是谁,看看他的书)。年初的时候谁会想到上证指数有如此巨大的涨幅,然后又重重摔回原形,多少公司的增发计划已成泡影?人民币突然贬值,对贵公司利弊几何,又如何应对?风险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主题,根据几天的讨论和评估所作出的年度审计计划(甚至连这样的形式都没有),能否准确的涵盖并预见下一年的所有主要风险?如果风险已经变了,那么计划为什么不变呢?内部审计如果不能抓住风险、帮助公司去管理好风险,完成公司目标,那么审计计划完成的再好,意义又何在?
今年已过去大半,上周与某审计君闲聊,发现其除了SOX审计外,其它计划大部分均已面目全非。然而,他带领的审计部所得到的审计委员会和高层的认可却是空前的。他说他根本不担心计划完成的情况,在决定下一个项目做什么的时候,他会根据公司的现状、董事会的关注和高管层的需求机动决定。计划只是形式,真正的核心,在于把握公司面临的主要风险和高层的痛点与难处,当审计部能在这些地方发挥作用的时候,你失去的是计划完成率,收获的却是审计部真正为公司创造的价值和公司的认可。
所以,别了,年度审计计划。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半页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