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哥,我们也来聊聊内部审计独立性(一)
说起这个内部审计独立性,我想几乎每个同行心里都有个槽想吐,或者有点小看法想发表,有些文笔好的就写成了小文章。我也看过一些同行的看法,对于部分看法我持保留意见。我文笔一般,工作也比较忙,今天就抽空献献丑,抛砖引玉吧。
曾经有个小帅哥跟我讲,他去面试内部审计工作,如果面试官问他“您有什么想了解的吗”,那么他必定会问“请问贵公司审计部门的汇报关系是怎样的,有几个人啊”。听他这么说,我真替他捏把汗。我问他,为什么你要问这个问题啊?他说“我这是在评估未来东家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啊,如果是向老总或者财务负责人之类的汇报,工作会很难开展,那样的话,我就不去了”。真是醉了,这个小帅哥还挺有个性的!我看这个小帅哥平时还挺有礼貌的,也热爱工作,就不忍心他一直误入歧途,于是就跟他分享了我对独立性的看法。虽然,那时候他勉强表示认可,但我认为,他还没有认可到骨子里。直到最近,他重新跟我聊起,我才判断他终于懂了。
首先,我们先定义什么叫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它是指内部审计活动能公正地履行职责而免受任何威胁。这些威胁可能来自各种总、经理和普通员工、供应商、代理商、你的亲戚朋友家人等等;也可能来自跟各种事务的威胁,比如利益冲突,更具体的一个例子是自己审计自己,比如既做应收账款的催收工作,又做应收账款的内部审计工作。
其次,我们要清楚内部审计追求独立性的目的是什么?显然从定义看,就是为了让内部审计能公正履行职责。对于企业而言,内部审计追求独立性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企业的目标从治理角度讲是追求企业目标或股东财富最大化。
然后,我们必须知道实现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三大工具。
第一个工具是组织独立,具体而言,就是你要争取内部审计在业务上能直接与董事会或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或类似组织沟通。有人会问,做不到怎么办?是不是做不到就不独立了,不独立就没法开展审计业务了?显然要搞清楚最佳实践和实际的差距及知道如何灵活应变。
笔者认识个同行A,是上市公司审计经理,A所在的审计部在当初上市设计的时候就定位审计部直接向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然后实际操作过程中同时向董事长和董事会审计委员会汇报。看到这,你一定认为,A所在审计部独立性肯定很好。但实际情况呢,审计范围受限(比如工资风险尽管高,但不能列入审计范围),整改范围受限(缺乏一股独大,大股东对审计报告整改决策需要平衡)。
相比另一个同行B,非上市公司审计经理,没有独立部门,还是挂在财务部名下。那么你肯定也会认为这个独立性挺差的,许多工作没法开展。而实际情况呢,B的直属上司是财务经理,但是B每个审计报告都要和财务经理一起当面向老板汇报;至于审计范围,从工资到财务报表等各种敏感区域全部可以审计。B当初入职的时候感觉挺憋屈的,可是谁让人家公司有钱任性而B骨头轻且“自信”呢?B的自信源于实力,她相信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认可,从而从实质上而非形式上获得独立性!
因此,我和别人不同的观点是,客观困难是存在的,可是我们要发挥主观能动力啊,大部分的独立性是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的!我们不能老幻想着去找份活少钱多离家近的工作,等着审计部的独立性“先天设计好”,而是要有大局观,要有忍辱负重的耐心去适应环境,要有敢于发挥所长去改变和影响环境的魄力!
在组织独立上还有一件事很重要,我们要争取内部审计部门能同时向管理层最高长官汇报。这么做的目的是平衡和获取。所谓平衡,是指内部审计部门毕竟是一个职能部门,你需要在行政上向其汇报。所谓获取,是指内部审计部门需要通过与其沟通,获取其支持,需要能参与各种高级经营会议以了解和掌握业务,从而更好地开展审计工作。
今天先聊到这,明天继续聊这个话题的后半部分。欢迎大家评论留言,共同探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