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的目标,你真的理解了吗
《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所称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
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
实务中,我们据此将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归纳为五目标,即合规目标、资产目标、财报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这种归纳即对又不对,说“对”是因为这样容易记住,也没有偏离内部控制的定义;说“不对”是因为这样描述混淆了管理目标与内部控制目标的区别,会让我们迷失对内部控制庐山真面目的认识。
如果我们仔细推敲,合规目标、资产目标、财报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这五目标应该是“管理目标”,而不是“内部控制目标”。内部控制目标要落脚在定义中的“合理保证”、“提高”和“促进”这三个关键词上。归纳而言,我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提高企业实现其管理目标的可能性。
基于上述目标,我们在进行内部控制建设之前,首先要确认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清晰的、较稳定的管理目标(及目标体系)。没有管理目标这个原点,就画不出内部控制目标这个圈。这个圈本质上就是内部控制建设的范围,如果连内部控制目标都没有就无从谈起内部控制建设了。
接下来的问题在于,如何从具体的管理目标中推导出具体的内部控制目标?
要解决这个难题,首先就要问:企业管理层(包括治理层)如何才能知道具体的管理目标有没有实现呢?我们知道,企业的管理层是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的监控来了解管理目标的实现程度的。
围绕五个管理目标我们可以分别制定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及指标体系),内部控制建设就是先评估影响这些关键绩效指标实现的风险因素,然后制定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制定合规目标和报表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相对比较容易。以报告目标为例,主目标是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次级目标是报告科目的五大认定。同样,合规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也可以从一般性法律法规和行业性法律法规中梳理得到。
制定资产目标、经营目标和战略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相对比较有挑战。前两者的关键绩效指标重点在企业经营管理的3E,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战略目标的关键绩效指标则侧重于衡量企业流程的质量,即流程的产出是否达到了流程客户(包括内部客户和外部客户)的要求。
以上给我们的启示是:
1、没有管理目标就不用奢谈内部控制建设;
2、通过关键绩效指标架起管理目标与内部控制目标的联系;
3、确定不同的管理目标和关键绩效指标的难易程度不同,我们可以采取务实的态度,分阶段来建设内部控制体系;
4、企业的管理目标是经常会变化的,因此,内部控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随着企业管理目标的需要而不断调整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