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悟]如何培养涉税判断的独立技能
涉税判断,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很难。正如很多人到北京去大医院找专家看病,其实,就是过来确诊的,这与涉税判断很相似。俗话说,人怕看错病,吃错药,同理,对企业或个人的涉税事项判断,也是这个道理。做出精准的涉税判断,除了要深刻了解相关税法和规定出台的背景和环境,对判断者的个人技能要求也很高。以下是我看到的媒体对大学校长的采访记录,分享和点评如下:
2008年8月25日下午,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先生在接受学生记者采访的时候,表达了他对现在大学教育状况的担心,他表示,说得直白一点,现行的大学教育制度就是“在往学生们的脑子里灌屎”。
以下是顾秉林先生的原话:作为一个大学校长,我认为真正的高校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技能、独特的思考方式和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
顾秉林校长
什么是独立的技能?不是拘泥于课本上的,如果你对某东西有深入研究,可以考虑研究成果作为成绩。我们要鼓励和发扬这样的模式,因为市场和学生需要这样的鼓励!
老郭认为
不要仅限于从书本上学习税收政策和知识,相关部门应该更多的鼓励纳税人在准确掌握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税收政策。而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恰恰是把能够牢牢背诵税收政策和文件号的人视为“税务专家”,谁背诵的好,谁的考试成绩就好,这些人就会被捧为“座上宾”,至于谈到如何运用,很多人基本不会,真是莫名奇妙。
顾秉林校长
什么是独特的思考方式?独特的思考方式不代表爆炸式的思考,而是多种寻根问底的思想,抓住一条线一直往前摸,有这样的科学精神,这条线一定能通往诺贝尔。独特的思考方式是在不断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学生得注意研究的方式、研究的目的以及合理性。当然,诺贝尔奖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目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以及输送人才,但是这毕竟是国际上对最顶尖人才认可的标志。
老郭认为
当今,有些税收文件让人读后百思不得其解,随着时间的推移后才发现,后面有很多文件来进行补充。为什么一个事情不能用一个文件把它说清楚呢?这就需要相关部门的思考方式和服务意识有待提高。而当今大多数纳税人对税法的执行是以下发的文件为依据,文件没有注明的就不敢执行。这种独特的思考业务的方式,正是当今中国税务培训体系所产生的。
顾秉林校长
什么是敢于挑战权威?这个相信学生们都了解,羽毛和石头哪个能先着地?
这个是众人皆知的,为什么那个时候全世界只有1个人提出了不相同的结论并用事实证明了?原因就是权威的威慑。教授:这个名词是一个长辈的名词,我不介意别人叫我同学,叫我兄弟,或者学生。因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你研究的成果比老师的好,你就是老师,我可以为一个同学 “无聊”的问题而停下上课,动员大家参与这个问题的讨论,原因为什么?这个问题的隔壁很可能就是诺贝尔奖……
老郭认为
很多纳税人错误的认为,税务机关的答复(包括口头)就代表着税收规定,纳税人并按此执行。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基础上,挑战这种税务权威的人少之又少。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因为纳税人对自身业务不够自信;另一方面是对税务机关的权威表示恐惧。当今社会,作为纳税人要么被培养成税务局的“看门狗”,要么就是“敢死队成员”。而作为税务服务中介机构,其主要收入则大多来自于做税务局“看门狗”的业务。
综上所述,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与顾秉林先生的憾慨有很多相同之处,中国现有的税务培训和思维方式,到了该反省自己的时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