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谈国内涉税服务的生态环境
掐指一算,我在“税圈”已经“混”了39年。从1982年入职税务局,到1993年辞职并创办税务师事务所,再到2005年到北京入驻东方广场,并一直坚守到现在。
在税圈这39年,我没有跨界、没有转行,究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胆子小,这可能与我是属兔的有关。保守的经营策略,让我在疫情期间,可以不用为了自己的生存而焦虑,宅在家里潜心做好自己网格化的涉税知识储备。
放眼望去,以“井底之蛙”的视角,看国内涉税服务的生态环境。我感觉,与“税圈”外的服务生态环境相比,差距还是挺大的。闲谈如下:
1
国内有涉税服务的生态圈?
啥叫生态圈。就是分工明确,相互合作。看看当下“税圈”,真的很少能见到,很多税所还是按照个体户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流程在做业务,并收取低廉的费用。
2
“税圈”产业链形成了吗?
头部企业和人物是谁?
合作与分享的成功案例在哪?
营业额的多少,人数的多少,注册税务师的多少,与服务质量的优劣,有关系吗?
高等级的税务所,与个性化的低等级的税务所相比,服务质量,真的差距很大吗?
3
有很多“税务大师”在忽悠?
举例:在某MBA总裁班课堂上,我曾被问到:“郭老师,外面有很多号称税务大师的人,您对此如何评价?”
4
对税务文件背诵熟练的人
他们在课堂上讲,这个不行,那个不可以做。这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妈妈的唠叨。
拜托,如果啥都不能做,企业还能做生意吗?来听课的都是成年人,你能不能把做了以后,违反涉税相关规定的后果讲出来,让听课的人自己去判断,这才是老师应该讲授的知识体系。
5
咨询问题,抱着“白嫖”的心态
对此我统一回复如下:
谢谢您对我的信任。对于您提出的问题,我的工作流程是~把问题发给我的团队,他们会根据问题,整理相对应的涉税文件,提出建议,然后我再进行专业判断。由于我的团队是外包给第三方,所以,对您提出的问题,我没有办法进行判断。只能说~~抱歉。
6
曾接到一份求助邮件,节选如下:
郭老师:”向您请教个难题,我司与一个客户合作了几年,都是未税交易,客户在广东,去年有恶性投诉,要扣一百多万货款,后向我市法院起诉,判我方赢了。客户现又投诉到我市税务机关,举报我司交易未缴税,他有私人账户的汇款记录和送货单作证,税务机关已知会我司了,但还未查。我方该怎样应对呢?另若查完后真要补税是怎样计算的呢?即补交?%。怎样可减少补缴额?敬请指导!“
发件人是在MBA课堂上听过我讲课的人。
对待上述提问,一般的处理方式有三种。
1、业务来了,马上与之沟通,然后报价,开展工作。
2、既然作为老师,那就无私的奉献,帮其出主意,想办法。如果客户最终达到了想要的结果,你会听到一句“谢谢老师,下次过来,请您吃饭”。
3、用五分钟来判断,这项业务是需要我提供专业知识,还是具体协调工作。同时,标的额、预算、付费能力等一系列因素,是重要的考量指标。
鉴于以上的工作思路,我对此的回复是:最近工作太忙,没时间顾及此事。
7
做生意还是做业务?
“我们是做生意的,不是做业务的”,这句话,是我2005年刚到北京时,某国际“四大”合伙人对我讲过的,我,一直牢记在心。其实,我也不是那种“唯利是图”的家伙,如果平日有比较好的交往,即使对方抱着“白嫖”的心态来咨询涉税问题,只要是举手之劳的事,我也还是愿意无私的奉献。
【总结】作为已经跳出“税圈”的我,友情提醒涉税服务的经营者,如果不打开“壁垒”,不与社会先进的服务体系相链接,还是靠“证”吃饭,这个“税圈”只能是越做越小。与其在“红海”中挣扎,不如换个环境,开辟涉税私人服务的“蓝海”,我愿与你们一起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