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伟税悟】涉税业务的处理,只做"知道分子"是不够的
以下文章是我写于2011年12月5日。七年多过去了,放眼望去,国内还是有好多涉税业务的“知道分子”,头顶着“专家、大师……”的头衔,讲述的是“知道分子”的涉税知识在社会上“以税谋生”。
当然,涉税服务市场很大,服务的需求也是多样的,存在就是合理。不过,对于那些刚刚进入涉税业务行业的“初学者”,以及对于公司内部管理有更高要求的经营者,如果接受的是,“公司的涉税业务,一切以税务文件为依据来执行”,那么,这个公司就“离死不远了”。
最近,任正非签发了题为“财务是公司的底座,要走向高铁化”的文件,内容节选如下:
“财经是公司的底座,这个财经不仅仅指财务,“经”是除了技术方向外的全部经济活动,包括供应链、行政、后勤、物流、基建、研发等等。希望财经体系要从财务管理走向名副其实的财经管理,融入项目,融入业务,夯实基础,横纵打通。财务也要走向高铁化,让别人感受不到财务在管理,但其实已经安全地让业务快速通行。财务是确定性工作,把简单留给别人,把复杂留给自己,复杂工作可以用人工智能方法来解决。”
同理,作为公司的涉税业务,涉税岗位也要站在相同的高度,来解决公司在日常运营中出现的涉税问题,而不是仅仅以告知税务相关的文件,为工作的终极目标。做为一个在涉税行业耕耘了36年的涉税专业人士,我的理解是:公司及个人涉税业务的处理,只做“知道分子”是远远不够的。
涉税业务处理的“知道与知识”分子
2011年12月5日原创
最近一段时间我经常会对自己发牢骚,每个月课程量这么大,再这么讲下去,真的成了职业讲师,和客户就没时间沟通了,但仔细想想也没办法。这一路走来,方方面面的合作伙伴对我的关照,如果他们有困难找我帮忙,我还是要去的。牢骚归牢骚,作为我来说,把每一节课当成新课去讲,当然其中的收获还是很大的,虽然体力上有点累,变成了空中飞人,但在2012年一定会达到新的高度,想到这点,心中会有很多愉悦。
现在,各大学的MBA、EMBA班中,对公司税务知识学习的热情越来越高,一个老板能够坐在课堂上,像学生一样学习两天的税法知识,对他们来说真是太不容易了。一方面是由于他们的财务高管在公司涉税方面的欠缺,因为我听到的是,公司的财务总监在与老板进行涉税交流过程中,更多的是以不可以的态度来应答,造成老板的不满意。另一方面是公司涉税岗位一般是由财务转型过来的,对于公司涉税业务方面需要做的决策和判断,显得力不从心。也经常看到培训班的财务总监抱怨,现在的财务没法干了,风险很大报酬又低,干得是卖“白粉”活,拿得是卖“白面”的钱。
在一个财务高管培训班中,一个民营企业的财务总监对我说,我今天来听课的任务就是要解决老板喝红酒的税务处理问题,我们老板每个月喝20多万红酒,发票真的没有办法处理。我说,你的老板把财务当成“垃圾篓”了,如果老板不从根本上改变消费习惯和税务意识,任何人对这样的发票都没法处理。
我也碰到一些让我非常郁闷的事情,有的所谓税务业内人士,看过我的博客后说我不懂业务。听完这句话后我不做任何回答,其实要理解“税”这个词的真正含义,要从“税政、税务、税悟”三个方面去研究。我现在做的是“税悟”,同时把“悟”出来的经验和体会用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悟”要先有“感觉”才能去“悟”,而我的感觉来自于税务局12年的工作经验,13年税务师事务所经营和管理的经验,私人税务顾问6年的工作经验,多起国内重大税务危机事件的参与解决,再加上400多堂授课和企业家的交流与沟通,以及我的职业和敬业的工作精神,所以“悟出”的东西当然会丰富些。
曾经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被人问及,现在做的业务与过去的区别是什么?
回复:过去是按照平面几何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现在对同样的事情,是以立体几何的思维方式考虑,虽然都是几何,但立体几何要有丰富的想象空间啊。
老郭认为
“不耻下问”这个词是老祖宗曾经说过的,但我看到的是,这句话有很多人把它忘记了,因为他们大多数人是要面子的。既然为了面子,哪怕不懂也不问,最后受损失的还是自己。还有些人,他们就是个“知道分子”,但他们自己认为很有水平,其实“知道分子”与“知识分子”是有区别的。
知道分子:一个新的社会亚精英群体。作为一个名词和概念,产生于2001年,其发明者为中国著名作家王朔。意思是,知识分子应该是从事创造性的精神活动的人,而当代的知识分子没有这种能力,他们充其量只是比常人多知道了一些事情,故王朔以“知道分子”称之。在王朔那里,“知道分子”一词显然是个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