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财务系列小说:专家型人才如何扩展影响力?
从总账到总监的成长之路之五十九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特别是Bob的亲自辅导,王丽对税有了全面的了解,有些话题像转移定价,经过自己的总结性思考,已经有一定深度的掌握了。
王丽这时特别想找一个机会练练手,比如参与一个有关税的项目。说来也巧,此时公司正好有一个资产转移项目,将德国工厂的一条路线转来QSZ工厂。而且,Bob还真的让王丽参与这个项目了。只是,王丽没想到的是,Bob要让自己当mercial Team(商务小组)的组长。

王丽有些犹豫,说道:我作为财务一员参与更合适吧。
Bob:不行,你前一阵学了那么多专业知识,不能让你白学,我要让你拓展你的专业影响力。
说着,Bob翻出了他桌上的一本《哈佛商业评论》,说道:你知道吗?作为一个专家型人才,如何扩展你的影响力?这篇文章给出了一个很好的框架。说着,Bob从打印机旁拿出了一张打印好了的PPT图:

继续说道:我在这个模型上加入了我以前跟你说过的三种性格色彩,以结果为导向的红宝石、注重流程的绿宝石,以及以人为本的蓝宝石。
这四个角,代表了扩展影响的四个方向。你不妨就以一个税务专家的角度去想一想,如何从这四个方向去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王丽:等等,什么时候我成税务专家了?
Bob:基于两点。第一,走出财务办公室,你比公司里任何一个人更懂税务,你就是专家了;第二,你现在若还不是,做完这个项目,你就是税务专家了。自信不是相信自己有多强,而是相信自己会变多强。
王丽每碰到Bob这样的奇谈怪论,总有一种矛盾心理,从理性上无法辩驳,但感觉上又有一种挑战的压力。
Bob:我们先从最右下角的“协作贡献”上说起吧。你要用你的知识贡献去搭建协作关系,用你的专业能力补强团队的知识结构。
王丽:我可以参与,但为何非要我带领一个小组呢?
这时,Bob从文件夹里拿出一份资料,是计划部拟定的第三季度前要完成转移的设备清单:

但这份清单是计划等业务小组的逻辑,如果商务小组不同步切入,项目会出现另一种情形。
王丽:那会是怎样的呢?
Bob:我给你推演一下吧,不,不只是推演,我以前碰到的真实教训。所有的设备如期在6月份到达了上海港口,但报关时被扣了下来,部分设备要补交关税方可放行。项目负责人一看好几百万的关税,不敢做主,只好打报告让总经理批示。总经理会怎么办?那是一种被强暴的感觉,设备都到海关了,不及时拉回来安装会丢掉许多订单,该付多少关税都得签。签完字后只能把项目办的人逐个骂一通而已。
王丽:那该怎么办呢?
Bob:这就是你要做的,将上述潜在的关税损失提前布控给彻底消除。具体有二个方面要把控:
1、知识层面
我们作为外企,是有政策可据去避免这笔冤枉税的。我们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对应将近三倍的总投资额,这个额度构成了商务部批准的可以在海关免税的进口设备配额。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了解所进的设备会耗用到多少免税配额。在上面的这张表上,我们应当加一栏,比方说可能成为下面的一张表,数字我做一些假设:

这个配额的计算要由关务部根据设备对应的税则号来查核,有些0关税的设备不会有影响。算这个涉税设备清单是为了估算所需用到的免税额度。根据上面这个表,我们算出来6月底前需要360万美元的免税额度,而商务部批的总投资对应的进口额度可能会不够。比如以这份批文:

批文上给了企业2818万美元的额度,按下面的算式:

算上已用的配额,我们的额度只有不到200万美元了,而上面计算的设备转移要耗用360万美元的免税额度,这样就有160万美元的缺口了。
王丽:这个缺口可以补吗?
Bob:可以。对于鼓励类项目,我们可以用增资的方式提高免税额度,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二个把控点。
2、时间规划
因为设备到港报关是有项目办确定的明确日期的,所以必须严格把控免税额度申请的每个时间节点,这其中要特别考虑到批文的签发在政府手里,我们没有控制力的事务要留有余地。这样一来就有好几个部门要去协调,比如说:
测算增资需求,关务部提供,估计1周
董事会有关增资的决议,法务部操办,估计2-3周
上报商务部增资批复,行政部操作,估计4-6周
这些时间点,必须一开始就做好筹划,然后每周开会确保每项任务都在掌控之中,你比如说在德国的董事若有度假计划,签字若不衔接好,就会耽搁时间。做好时间表是第一步,对应的提前沟通与责任分步落实更为关键。这种跨部门的项目一定要有专人来协调,现在明白我让你做商务组组长的目的了吧。
王丽:协调没有直属汇报关系的平行部门,挺费心费力的。
Bob:你不妨将此看作是拓展你影响力的操练项目。我加入QMD的第一周,我的上司就推举我做一个跨部门的项目负责人,涉及到IT、财务、关务、计划,非常类似的项目。我当时也有和你一样的困惑,但半年做下来,别的不说,我跟总部很多职能部门的负责人都很熟了。你看现在咱们工厂有什么关务、IT方面的问题,他们都会找我与总部的相关人员去沟通。
王丽突然有一种感觉:Bob在按他自己的成长模式刻意培养自己。王丽心里充满了感激,但又不知道如何表达,就说了一句:你一定很感激那个推举你的上司吧。
Bob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碰到一个会刻意培养下属的上司,那是职场上最大的幸事。这种事,真的可遇不可求。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