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分享|费用的分类不同会不会影响当期最终的净利润?
对这个问题没有深入思考的恐怕未必能答得正确。我们还是结合案例与数字来看一下吧。
如下图所示,假设左边的一栏是主管的费用分类方法。结果公司新来的财务总监认为这个方法不妥,他要求将“班车费用”归入“其它车间开支”(蓝色箭头表示),同时,将“奖金”归入 “其它行政开支”(红色箭头表示)。
咱们今天不讨论哪种分法更有道理,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个分类方法的改变会不会对当期利润产生影响?
我用这个题目考过很多应聘的财务专业学生,甚至审计我们的四大的注册会计师也一口咬定:这种改变只会改变当期费用的种类分布,不会影响净利润。
这真的只是一个零和游戏吗?我们来看看下面的演示图就很明白了。
对于一个制造型企业,从财务报表的角度看,所有的花费基本上可以分两大类:
直接进利润表的花费,称之为期间费用(Period st),比如行政管理费,这类费用在发生的当期直接进入盈亏表;
另一类花费,注意,我不用费用两字,它在支出的当期并不一定影响当期损益,比如机器折旧,它是先作为产品成本(Product st)的一部分进入资产表,若当期没有全部卖出,这类开销并不影响损益。按照财务匹配原则,只有在销售出去的那个期间(上图的P2)才进入利润表。
回到这个案例,只有当期入库的产品全部销售出去,而且不多不少,才可能是净利润一样(利税等在此忽略不计)。事实上,几乎没有一家公司能做到当期生产与销售完全一致(包括品种),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肯定地说:费用的分类改变会带来利润表的影响。
这条原理在财务实务上有什么实际意义?
第一,对于非制造类与制造类费用要有明确的界限意识,也即Product st与Period st的区别。
任何的窜区归类错误或者结构改变,都会造成利润影响。而同一个大类内部则问题不大,比如本案的班车费用归类不会有任何影响,都属于制造类费用;而奖金归到行政费用,就会减少入库成本,如果当期没有全部卖出,当期利润就会减少(这些费用直接进入P1期间的损益表)。
第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横向比较产生的差异。
比如,同一个集团的不同子公司,如果归类不同,子公司之间的绩效比较就会产生这种不该有的财务记账差异。有时并不是财务部自身的归类变化,更多是业务部门的组织架构变化,比如,为了申请高新技术企业,将工程技术部改成研发部。在变化的那个期间,也许要做个KPI对照调整才有解读意义。这种比较有时可以形成同行业的横向分析。
十年前,我作为并购团队的一员,在做一家被收购公司的尽调时,发现同一个行业的一家台湾公司的毛利高得吓人。仔细一看,是他们的分类与我们的很不一样。于是,当期利润还得结合该公司期末与期初的存货变化来评价。若存货变动很大,这种分类差异带来的利润差异就会被放大。
总之,费用分类不纯粹只是个零和游戏,它有可能带来期间与期间的利润变化。从静态的角度看,这类期间差异在以后的期间会抹平。但从动态角度看,也是更符合实情的角度看,因为每个期间都在产生新的产销差异,这种原理上的暂时差异又成了实质上的永久差异。
来句哲理性的话作为今天的结语:你是谁取决于你属于谁?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