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刻钟,申报很轻松!(二)
如果你不会准确填报申报表,如果你抓不住税务风险管理的关键点和风险点,如果你不能清晰理解政策口径,那么,就请每天用一刻钟时间静静地读一读《企业所得税涉税实务关键点提示和风险点解析》。
第2天《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A类)》填报实务(A100000)
实际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决定了申报表的结构。“实际应纳税额”反映了企业所得税纳税人作为法人主体在一个申报所属期所承担的全部纳税义务。2014版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主表“实际应纳税额”的计算过程与2008版申报表相比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将“境内外所得分别计算”和“税收优惠计算”从“税会差异调整”中分离出来,成为税额计算过程中相对独立的部分。新申报表主表将申报计算过程分为三部分,分别为“利润总额计算”、“应纳税所得额计算”和“应纳税额计算”。
2.1利润总额计算的政策要点
在填报利润总额项目时,应关注申报年度会计调整事项,一是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二是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后差错。
1、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调整情况,应根据申报年度的次年“以前年度损益调整”科目记录的内容填制申报表。在审核时发现的未按会计制度核算造成的应计未计收入或成本,属于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应调整报告年度的收入或成本,属于财务报告批准报出日之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前的应调整本年度(即报告年度的次年)的收入。否则,在汇算清缴后按有关规定应作为以前年度应计未计收入或成本,不能作为有关费用的计提基数或不能作税前扣除项目。
2、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后差错调整情况,应根据财务报表批准报出日后发生的会计差错更正相关会计数据。对于在申报过程中新发现的会计差错,应按会计差错进行会计处理。如果不能按会计差错进行会计处理,应作为纳税调整项目进行处理。
关键点17:利润总额计算数据来源
利润总额的计算第1行至第13行,从数据填报方式来看,可以分为三种方式填报的栏次,一是依据附表填报的栏次,二是直接填报的栏次,三是表内计算栏次。
1、直接填报栏次: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第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第9行投资收益。
2、表内计算栏次:第10行营业利润;第13行利润总额。
3、依据附表填报的栏次:第1行营业收入(A101010、A101020、A103000);第2行营业成本(A102010、A102020、A103000);第4行销售费用(A104000);第5行管理费用(A104000);第6行财务费用(A104000);
第11行营业外收入(A101010、A101020、A103000);第12行营业外支出(A102010、A102020、A103000)。
关键点18:营业税金及附加的确认时间及收入配比问题
主表第3行“营业税金及附加”项目的填报直接从申报所属期利润表取数。对于营业税金及附加应关注税金确认时间和与收入配比等两个问题。
1、税金的确认时间。一是纳税义务发生时间的确认;二是税前扣除时间的确认。各税种的纳税义务时间是由相关税法确定的,这里不做重复。所得税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税金,是指企业发生的除企业所得税和允许抵扣的增值税以外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这项规定中有一个待证事实“企业发生的各项税金及其附加”,关键是如何证实“企业发生”。发生的必须是本企业收入有关的税金,且发生是一个过程,包括会计核算和纳税申报两个环节。对于仅会计预提而未申报的税金不允许税前扣除,因为应税债务关系尚未发生。企业的应税债务,是基于纳税人的申报行为而发生的,未按规定程序进行申报,应纳税义务在法律上并未生效。
2、与收入配比。营业税金及附加与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相对应,在实际操作中,存在着困难。有以下几种情况影响对应关系。
(1)企业转让土地使用权或者销售不动产、提供建筑业或者租赁业劳务,采取预收款方式的,其营业税纳税义务发生时间为收到预收款的当天,按预收款缴纳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往往与本期主营业务收入不对应。如房地产开发企业预收定金,会计上并不做主营业务收入处理,而在征收营业税时要求计入征税营业额。
(2)建筑业、旅游业、代理业、广告业等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应以减除按营业税规定允许减除项目后的余额,作为征收营业税的营业额。
(3)本期补交以前年度的税金及附加,表A104000没有设计有关栏次做专项反映,因此也应本行填报。补交以前年度的税金及附加,不可能与本期主营业务收入对应。
(4)执行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与其他业务收入对应的营业税金及附加在“其他业务支出”科目核算。
执行《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和《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的纳税人,根据《利润表》中“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项目的有关数据填报。
企业缴纳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已计入费用扣除的,不再作税金单独扣除。企业缴纳的契税、进口设备的关税,应予以资本化,计入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原值,不能作为当期费用直接扣除。
主表第7行“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填报直接从申报所属期利润表取数。资产减值损失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跨期事项,只要发生即涉及纳税调整,一般企业资产减值准备直接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32行“资产减值准备金”进行调整。特殊行业资产减值准备金单设附表A105120《特殊行业准备金纳税调整明细表》进行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7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进行调整。
关键点2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数据来源及调整
主表第8行“公允价值变动收益”项目的填报均直接从申报所属期利润表取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企业所得税后续管理的跨期事项,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项目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7行“公允价值变动净损益”进行调整。
关键点21:投资收益数据来源及调整
主表第9行“投资收益”项目的填报均直接从申报所属期利润表取数。投资收益的核算方式可能面临着对后续管理以收入为基数的税前扣除事项的影响,如广告费和业务宣传费的15%问题。
投资收益项目的税会差异,初始确认阶段在A105000《纳税调整项目明细表》第6行“交易性金融资产初始投资调整”进行调整,投资资产持有期间和处置环节的税会差异单独设附表A105030《投资收益纳税调整明细表》进行调整。
上述事项的具体填报解析见本书纳税调整部分内容。
2.2应纳税所得额计算的政策要点
关键点22: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数据来源
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包括由第14行至第23行等10个栏次组成,根据表间逻辑关系,没有直接填报栏次,只有表内计算栏次和依据附表填报的栏次,具体情况如下:
1、表内计算栏次:第19行纳税调整后所得;第23行应纳税所得额。
2、依据附表填报的栏次:第14行境外所得(依据A108010填报);第15行纳税调整增加额(依据A105000填报);第16行纳税调整减少额(依据A105000填报);第17行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依据A107010填报);第18行境外应税所得抵减境内亏损(依据A108000填报);第20行所得减免(依据A107020填报);第21行抵扣应纳税所得额(依据A107030填报);第22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依据A106000填报)。
关键点23:纳税调整后所得的计算
在利润总额计算的基础上,将境外所得与境内所得分离,分别进行税会差异调整和收入、扣除类优惠计算,至此,境内所得计算结果为负数时,以境外纳税调整后所得弥补当期境内亏损,最终得出“境内纳税调整后所得”。
关键点24:应纳税所得额的计算
在境内纳税调整后所得的基础上,进行减免所得、抵扣所得和弥补以前年度亏损计算,得到“境内应纳税所得额”。该步骤包括主表第20行至第23行及其对应的附表。
即通过A107020《所得减免优惠明细表》完成减免所得优惠的计算;通过A107030《抵扣应纳税所得额明细表》完成抵免所得优惠的计算;通过A106000《企业所得税弥补亏损明细表》完成境内所得弥补以前年度境内亏损的计算。最终得出主表第23行“境内应纳税所得额”。
2.3应纳税额计算的政策要点
关键点25:应纳税额计算数据来源
应纳税额的计算,包括由第26行至第42行等17个栏次组成,根据表间逻辑关系,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直接填报栏次。(1)第24行税率;(2)第32行减:本年累计实际已预缴的所得税额;(3)第37行以前年度多缴的所得税在本年抵减额;(4)第38行以前年度应缴未缴在本年入库所得额。
2、表内计算栏次。(1)第25行应纳所得税额;(2)第28行应纳税额;(3)第31行实际应纳所得税额;(4)第33行本年应补(退)的所得税额。
3、依据附表填报的栏次。
(1)第26行减:减免所得税额(依据A107040填报);(2)第27行减:抵免所得税额(依据A107050填报);(3)第29行加:境外所得应纳所得税额(依据A108000填报);(4)第30行减:境外所得抵免所得税额(依据A108000填报);第34行总机构分摊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依据A109000填报);第35行财政集中分配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依据A109000填报);第36行总机构主体生产经营部门分摊本年应补(退)所得税额(依据A109000填报)
关键点26:应纳所得税额的计算
用应纳税所得额乘以法定税率,计算得出应纳所得税额,再进行减免税额、抵免税额的优惠计算,即可得出应纳税额。
该步骤包括主表第24行至第28行及其对应的附表。
即通过A107010《免税、减计收入及加计扣除优惠明细表》及其2张附表完成减免税额的计算;通过A107050《税额抵免优惠明细表》完成抵免税额的计算。最终得出主表第28行“境内所得应纳税额”。
关键点27:境内外所得实际应纳税额的计算
将境内所得应纳税额和境外所得应纳税额相加,并进行境外所得应纳税额抵免计算,得到“境内外所得实际应纳税额”。该步骤包括主表第29行至第31行及其对应的附表。即通过A108000《境外所得税收抵免明细表》及其3张附表完成境外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和抵免,并与境内所得应纳税额相加,最终得到主表第31行“境内外所得实际应纳税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