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新说之二十二:术业有专攻
术业有专攻,这句古话的大概意思就是人各有自己的专业,强调的是专业的深度优势。专业是工业时代的物语,专业讲究的是效率。但效率是有限度的,而且效率不管方向。方向错了,效率再高都没用。要兼顾效率与方向,一个好的方法就是跨界融合。
跨界能起到什么作用?每个专业在长期细分之后会形成一个封闭的子系统,而每个系统都有它的边界局限性。我最近读的《颠覆式创新》谈到了一个哥德尔数学定律:每个系统都有边界,在其边界内可以逻辑自洽,但一旦跨越边界,原先存在的逻辑就会失灵。跨界的作用就是找到新的自洽逻辑。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诺基亚手机的衰落。在功能手机这个系统里,诺基亚追求功能卓越的这个逻辑给它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结合我自己的工作感受,这一点深有体会。十多年前我曾在新加坡做过一段时间的半导体芯片成本核算,因为诺基亚“在北极圈里都要能接受到信号”的功能要求,我们做的通讯芯片必须要做一个耐寒测试,而半导体的测试成本特别的高,所以看上去外表一模一样的两块芯片,因为多跑了一套测试程序,卖到北欧的要比卖到赤道国家的贵很多。功能成本匹配,这就是功能手机的逻辑。
但苹果创造了一个不同的系统。如果说诺基亚做的是“具有一定智能功能的通讯手机”,那苹果开发的就是“具有一定通讯功能的智能手机”。从通讯手机到智能手机,这就是一个新的生态系统,一个新的运作逻辑。诺基亚在功能手机里那一整套成本核算的逻辑在智能手机的商业模式里完全找不到北。消费者是因为好玩才买,而不是性价比。
当生态系统发生迁移时,就得探索新的边界,越成功的公司往往越是身不由己。最牛逼的公司是在危机来临之前自己主动求变,甚至不惜抛弃自己专攻得最为成功的术业。在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就有很多这样的传奇,比如说腾讯开发的微信。腾讯在QQ大把赚钱的时候居然另起炉灶开发了一个有可能彻底埋葬QQ的微信,有点挥刀自宫的架势。但没有这种大胆求变,也就没有今天的微信。
原先的优势可以刹那间荡然无存,这一点我自己也有很深的体会。我97年出国时最有专攻的术业就是大学四年学的专业英语,结果到了美国,发现自己的长处一夜之间成了短板。以前可以说这是自己折腾出来的麻烦,但现在的社会你不走出去人家也会走进你的领地来。你折不折腾,系统更替的节奏都在那里。知识的快速淘汰,中间产品的迅速迭代,我们赖以生存的专业技能也有被更新替换的风险。最受冲击的是纯知识行业与各种中介,我在前文里已经谈到,这里就不赘述了。那么出路在哪里呢?从中心往外走的可行性不大,更多要从外围入手,说直白点,就是从看上去完全不着边的领域渗透过来,跨界融合,跨边界,跨门类的整合。
这个月就要开张的“未来商学院”就很有这种跨界思维,比如在内容架构上独树一帜,专门请科学家与艺术家来讨论未来的趋势。这与传统的思路好像有点相悖,不拘泥于某个门类,而是注重融合创新。无独有偶,这几天有报道称谷歌更名成了Alphabet,据说更名是为了让谷歌更专注地做远离目前主营业务的新业务。对于一个经营已经很成功的公司,这听上去像是一个悖论:专注地去做自己不专注的东西。说到底就是不再迷恋自己的专长,未雨绸缪,及时布局。
未来商学院可以说开了国内人才培养的先河,用科学与艺术两个全新的系统来挑战我们现有的商业思维。商业模式的创新需要切合最前卫的科学发展趋势,而在一个个性化的用户时代,艺术的美感体验将是未来的竞争制高点。这些在我们中国好像挺新奇,其实国外的教育早已开启这种跨界整合。我2008年为儿子做大学专业选择时,发现美国的很多文理学院都有交叉学科的传统。比如数学与医学,物理与美术,计算机与传媒,你基本上可以做出任意组合的自由选择。就以数学与医学为例,美国有一个女数学家克莉丝汀·斯旺森(Kristin Swanson)研究的课题就是用数学公式来预报癌症。斯旺森在脑癌的研究上已取得了相当的成果:根据病人的核磁共振历史数据,计算癌细胞在脑组织内分裂与扩散的速度,模拟它的扩散路径,从而计算出它下一步最可能入侵的位置和速度。
专攻术业之后有可能因为扎得太深而难以自拨,要么被人跨界打劫,要么早做谋划主动跨界。跨学科的课程设置将是未来的一个趋势,我们每个人也必须做好成为复合型人才的心理准备。术业需要专攻,但仅有一项专攻可能还不够,这就是我对这句成语的新时代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