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跳出底层会计的怪圈?
我一直都觉得,会计是门非常有意思的学科,有意思的点在于,用会计的人跨度极大,会计从业人员的水平相差也极大。
你会发现,很牛逼的人和很菜的人,可能都在学会计用会计。
有的人借助它识别公司的风险,判断公司的发展,身价哗啦啦涨,有的人永远都困在借贷分录的围城中无法自拔,永远只能做个底层会计。
比如,
我第一任老板,他就花了不少时间专门去学习会计,然后通过掌握的行业信息和行业里面龙头公司的报表交叉验证理解商业模式,找出真正的好公司,做真正的二级市场价值投资,数十年的积累下,现在身家一个小目标肯定有了;
而很多基层会计从业人员只能说是在温饱线上苦苦挣扎。
同样的知识,在不同人的手里,发挥的价值相差万倍。
分录不值钱,值钱的是判断,正确的判断需要多次的实践复盘和其他信息的辅助。
而想要突破分录的桎梏,形成有价值的判断,首先就是要建立对报表的认知。
我们会计报表最常用的就是三张报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
资产负债表反映了公司的家底,资产有多少,里面好变现的有多少,不好变现的又有多少,负债几何,偿债压力大不大,自己的股东投入有多少,这么多年了,又累积了多少利润;
利润表反映了公司在某一个期间的具体运营情况,收入有多少,产品有没有竞争力,毛利率高不高,是要靠营销推动还是技术推动,销售费用和研发费用哪个占大头,内部管理是否精简,管理费用高不高,有息负债引发的利息成本对利润的拖累严重不严重;
现金流量表则反映了企业在某个期间的资金流状况,收入的回款状况咋样,别都整些华而不实的应收账款,成本费用中有多少是可以拖着上游供应链的,有多少是得卑微预付的,这一年折腾到头,实打实的真金白银究竟能增加多少。
而这三张表里面最为重要的,就是资产负债表。
可以说,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只是对资产负债表上的某个科目进行了更为详细的解释,只是资产负债表这个大哥下面的两个小弟。
利润表解释的是资产负债表中【未分配利润】这个科目,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未分配利润+利润表中的当期实现净利润-分红-提取的盈余公积=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未分配利润;
现金流量表解释的是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这个科目,资产负债表中的期初货币资金+现金流量中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的当期净现金流=资产负债表中的期末货币资金。
这俩虽然是小弟,但算是资产负债表这个大哥的左膀右臂,属于核心小弟。
因为资产负债表提供的信息不够全面:
我们从资产负债表中只能看到公司的整体家底,看的是整体存量,但增量也很重要,只要加速度足够快,存量之间的差距会被迅速抹平。
这时,我们就需要借助利润表看公司每年实现的收入和盈利,看增量创收的增速,而这个增量的质量又需要借助现金流量表来判断,因为没有现金流支撑的利润表只是一张空头支票。
用报表看公司,跟我们看人的逻辑非常相似。
你想想,你对一个人进行实力评估的时候,是不是主要会看两个维度,资产和收入。
最好的情况是高家底+高收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双击);
其次是高家底+低收入/低家底+高收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只能亮一个);
最次的是低家底+低收入(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双杀)。
为什么这里我没提现金流量表,因为对于个人来说,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几乎是重合的,应收账款和应付账款对于企业来说司空见惯,但对个人来说却非常罕见,大家基本都是现金往来。
没想通的老铁可以试想一下,你能接受老板给的工资条是白条吗,你能做到长期赊账购买生活所需吗?
可以说,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利润表的收入基本完全等于现金流量表中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利润表中的成本费用基本完全等于现金流量表中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
人生如表,表如人生。
我们说有些人看人很毒,就是说这个人对其他人的实力判断很准,几句话问下来,一眼扫过去,对方几斤几两就了然于心。
我们看公司也是如此,报表就是公司实力的数字化反映,如果哪天各位老铁也能做到一眼扫过去,对一家公司所处行业,商业模式,几斤几两摸得七七八八,那离财务高手这四个字就不远了。
与各位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