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职调查之审计小兵回忆录
尽职调查有两大类,拟IPO尽调,拟(收购)投资尽调,前者跟着上市规则与要求整,后者以甲方(投资方)需求为主
前者意在瞅瞅能不能上市,相对客观,发行条件都是白纸黑字跃然纸上,再整改,再努力,也得遵循客观规律
后者意在瞅瞅能不能投资,相对主观,资方几个大佬一合计就能拍板,投资也无标准打法,可以投技术(研发能力),可以投渠道(营销体系),也可以投品牌效应,也可以投隐形关系
切回来,对我这样的审计小兵而言,尽调理解为不用发函证(不用写底稿给人看)的审计即可
不用写底稿给人看即无需过质控,这是非鉴证业务,也不需要盖章和公示,甲方爸爸瞅瞅即可
经典步骤,获取企业账套,填写试算平衡,挨个科目看账,调账,写问题,出附注
尽调报告像年报格式一样出附注,有人颇有微词,觉得大可不必,核心应当是写问题,应当是把握核心竞争力
其实以我浅薄的尽调经验来看,大多企业都稀烂,并不如网传段子中所述,漫天篇幅在写企业已知事实
附注中随手披露的各种口径数据,企业压根不知道,部分非公众公司甚至就是一团糊涂账,盈利状况都靠老板心里估
获取企业账套展开,拟IPO尽调,一般是获取一套账,披荆斩棘到这一步的企业,往往已经实现了内外账合并,拟收购尽调,投资标的一般是小而美的企业,不然资方也吃不下,99%的小企业都在避税,外账(税务账)应运而生,而老板又想知道企业实际情况,内账(管理账)不得不做
审计不得不写一笔:外账根据发票入账,内账按照各项业务的实际情况入账,两套账并行,公司面临较高的税务风险
顺带还得算一版内外账合并成本,即合规起来,要补缴多少税款
挨个科目看账前,一般会按循环分工,以销售与收款循环为例,首当其冲的是收入确认,绝大部分非公众公司爱以开票或者发货来确认收入,这般操作不一定不对
审计一般水一波:建议公司梳理合同约定条款,产品交付及验收实际情况,对照收入准则对收入确认时点进行确认
其次是收款,拟IPO会更为关注诸如第三方回款、现金交易、票据空转、大票换小票、票据找零云云
再次是坏账,拟投资标的大多压根没得坏账政策(完全不计提)抑或没得划分账龄这个动作,通通按5%计提
划分账龄,是审计基本功,清理长账龄,是标准动作,这些诸君耳熟能详
那敢问何谓长账龄,量化一波:有人瞅着得三到五年起步趴;IPO问询里大多是一年起步,亦不乏三年起步;有人再谨慎一点,超过信用账期即为长账龄
遗憾的是,并无标准,但尚未回款原因不得不问问,问财务,其不知便问业务,这是一致对外的事情,很容易问到答案,人家欠你钱,你可能一直不闻不问
问到了,如何处理,无非两条路,两种预期,大概率能收回,按账龄计提,大概率收不回,全额计提
以上都是常见问题,至于说虚增收入,倒是罕见得紧
调账,即按企业会计准则还原企业真实财务报表,审计也许会有SAD,额小不纠,尽调则应调尽调,如果效率够高+时间充足的话
调账,建议在试算里备注针对哪年哪月哪号进行调整,如涉及一批,建议制作完整底稿,清晰展示数据来源和调整过程,,,同时备注调整人姓名
有些人惜字如金,能省则省,秀水平,,,建议直接踢出团队
涉及利润表科目,则需要滚调。全部照抄后,利润表科目改写成年初未分配利润即可,随时round,并随时注意试算是否开始出现报错,,,
会计分录有编号,建议调整分录亦编号,滚调宜备注清楚滚调哪年哪号,,,上千行调整分录乱得一匹,有人还以此自得
调整完毕,建议与被尽调单位逐笔沟通你的调整思路与调整依据
现实并非总是如此丰满,尤其是拟收购尽调,有些账完全就是糊涂账,只能在风险提示里掰扯-主要未调整事项,整些由于财务系统及人员更换频繁云云
最后是终极甩锅声明:财务尽职调查并非审计(审计人的尽调一般不加班),调查的方法主要采取对相关人员进行询问、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性复核、检查相关会计记录、观察实物现场和查阅协议文件(一言以蔽之:不发函证),并未对本报告内的财务或其他资料执行完整的审计核对和验证程序,本报告可能存在一些遗漏或偏差
随行的律所小兵,则主盯合规经营,诸如土地房产瑕疵、环境保护、劳动社保、重大违法行为、诉讼仲裁纠纷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