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的前置准备(一)
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尽管从支持各类阅读者决策需要的角度而言,分析企业财务报告并不存在规定的范式和权威的模式,但不能“就报表说报表”却也成为了业界的共识。对于没有财务知识背景的阅读者而言,做好必要的前置准备是非常必要的,此举对于提高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和阅读的效率和效果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从会计报表形成的流程说起
在实务工作中,企业的会计工作是由账、证、表、实四大要素构成的,且这四大要素之间存在固有的内在联系和对应关系,确保账、证、表、实四大要素核对相符是会计工作必须坚守的底线,也是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核心要义。所谓的“账”,指的是日常的账务处理;所谓的“证”,指的是账务处理的原始依据,即记账凭证;所谓的“表”,指的是会计工作的结果,即会计报表;所谓的“实”,指的是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
在上述四大构成要素中,账务处理是最为核心和关键的环节。日常的账务处理工作,一方面是针对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另一方面要严格遵循国家发布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简言之,要确保日常账务处理工作的真实性和合法性。
在国家颁布的与会计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中,与企业日常账务处理最为直接相关的就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是市场经济的产物,面对同样的交易事项,往往会给企业留出一定的可选择空间,而企业一旦做出了选择就形成了企业会计政策,因此企业会计政策才是其财务部门进行日常账务处理的直接依据。
企业会计政策确定后,人们就可以从谨慎度的视角对不同企业之间或同一企业不同会计期间的会计政策做出评价,即该政策是相对冒进的,还是相对保守的。透过企业会计政策,人们就可以对其出资人(股东)的价值观做出推断。一般说来,更关注长远利益的出资人,通常会选择谨慎度趋高的会计政策,而更关注眼前利益的出资人,通常会选择谨慎度趋低的会计政策。换言之,企业会计政策通常会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其出资人的自信心。
企业的会计报表是在账务处理的基础上,依据规定的格式和填列规则编制而成了,账务处理则是依据相关的记账规则对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予以如实记录,这就是账证表实四大要素核对相符的逻辑基础和现实要求。换言之,企业会计报表不是凭空产生的。人们之所以会得出所谓假表或假账的判断,恰恰就是基于未能如实反映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的视角做出的。
尽管会计报表具有规定的格式和填列规则,但会计报表所披露的相关信息呈现出较强的结构性和综合性特征,直接对会计报表进行阅读或分析,尚无法复原企业已发生的经济业务的原貌,因此,要想通过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为各类使用者的决策提供有益的信息或技术支持,从方法论的角度而言就不能“就报表说报表”。
二、主要财务活动在三张主表列示方式的简要描述
从总体上而言,会计工作反映的是企业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而资金运动的背后体现的是企业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所发生的经济关系,业界通常将这些经济关系描述为财务活动。了解企业发生的各类主要财务活动如何在三张主表中加以体现,对没有财务知识背景的各类阅读者而言,是进行企业财务报告分析所面临的“必须课”。本文分别针对企业设立、筹资活动、投资活动、运营活动在三张主表中的简要示意加以具体描述。
(一)公司设立环节
公司的设立以获取营业执照为标志,公司设立的过程和结果要相应地在资产负债表和现金流量表中来加以体现。
实务工作中,各出资人可能以货币资金出资,也可能以非货币资金出资,以非货币资金出资时,通常需要通过资产评估为该类出资的定价奠定基础。就获取营业执照的时点而言,各出资人所实际投入的出资额,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左侧)就会体现为货币资金或非货币资金的增加(文中对报表项目的描述只起示意作用,不代表报表上的实际或真实项目,下同)。同时,在所有者权益项下(右侧下半部分)会涉及到“股本(或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两个项目,其中:“股本”是针对股份有限公司而言的,“实收资本”是针对有限责任公司而言的。“股本(或实收资本)”项目反映的是公司设立时各出资人实际到位的注册资金。从2006年起,公司设立时各出资人所实缴出资额之和可能小于营业执照所核准的注册资本。公司设立时,如果各出资人实缴出资额之和大于营业执照所核准的注册资本,其差额就需体现在“资本公积”项目中,换言之,“资本公积”项目体现的是,公司设立时各出资人实缴出资额之和大于其申请的注册资本的差额。实务工作中,之所以会出现各出资人实缴出资额之和大于其申请的注册资本的现象,往往是因为出资人主观上不想承担过高的法定责任限额而导致的。
在公司设立环节,各出资人以货币资金实缴的出资额之和,就会体现在现金流量表的“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中。
简言之,在公司设立环节,出资人以什么出资,在资产负债表的资产端就会体现为什么增加,同时在所有者权益项目下就会相应体现为股本(或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的增加,出资人以货币资金实缴的出资额就会体现为现金流量表“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的增加。
(二)筹资活动
企业筹资活动的结果会导致资产负债表中货币资金项目金额的相应增加,如果是从股东处筹集的,就会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股本(实收资本)”或“资本公积”项目金额的增加,如果是从银行筹集的,就会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借款项目金额的增加。
利润表中与筹资活动直接相关的项目为“财务费用”,反映的是企业因举借银行借款而应当承担的借款利息。
在现金流量表中,从股东处的筹资会体现为“吸收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的增加,从银行举借的借款会体现为“借款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的增加。偿还银行借款本金时,就会体现为“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项目金额的增加。企业向股东支付股利或向银行支付借款利息,就会体现为“分配股利、利润或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项目金额的增加。
(三)投资活动
投资活动发生后,在资产负债表上就会体现为货币资金或非货币资金项目金额的减少,同时,如果是以股东身份而进行的投资,相应就会体现为股权投资项目金额的增加,如果是以债权人身份而进行的投资,则相应就会体现为债权投资项目金额的增加。换言之,投资行为的发生会体现为资产负债表中资产类项目内部的此增彼减。
在利润表中与投资活动直接相关的项目为“投资收益”,具体又包括持有收益和转让收益两大类别。
需要说明的是,在现金流量表中对股权投资和债权投资所支付的现金是不予区分的,企业对外投资所支付的现金一并体现为“投资支付的现金”项目金额的增加。企业对外投资就意味着让渡了该部分货币资金的使用权,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就需要持续关注这部分投资的安全性和盈利性。
同样需要指出的是,在现金流量表中对收回股权投资或债权投资而收到的现金也是不予区分的,企业收回投资所收到的现金一并体现为“收回投资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的增加。企业收回外投资就意味着面向未来可灵活加以支配的货币资金增加了,从企业管理的角度而言,在编制现金预算时需要通盘考虑如何使用该部分资金。
依据同样的处理规则,企业收取的股利、利润或利息也一并体现为“取得投资收益收到的现金”项目金额的增加,借此可以对过往的对外投资决策做出客观科学评价,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教训。
(四)运营活动
成本计算是企业运行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且以生产型企业的成本计算最为复杂。生产型企业的成本计算通常被体现为“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制造费用”三大类别。其中,“直接材料”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材料和辅助材料;“直接人工”反映的是生产一线工人的工资;“制造费用”反映的是所生产的产品或所提供的劳务所承担的所在车间组织和管理本车间生产活动顺畅运行而发生的间接费用。企业生产的各种产品或提供的各种劳务所分摊的“制造费用”会受到所选用的分配标准的影响,实际工作中应注重分配标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而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
企业采购过程中所支付现金,体现在现金流量表的“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项目中,该项目既反映当期采购当期付款所支付的现金、也反应前期采购本期付款所支付的现金以及预付货款而支付的现金。换言之,甭管采购行为实际发生在哪一会计期间,只要本期所支付的现金与购买商品、接受劳务相关,就一并体现在该项目中。
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实现的收入体现为利润表“营业收入”项目金额的增加,如果销售活动采取的是“钱货两清”的当即结算方式,就会同时体现为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项目金额的增加,如果销售活动是采取赊销方式进行的,就会同时体现为资产负债表应收款项金额的增加。
企业销售商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成本应在利润表“营业成本”项目加以体现,并从“营业收入”项目中予以扣除。如果营业收入是以销售商品方式获取的,在结转“营业成本”的同时,还要相应体现为资产负债表“存货”项目金额的减少。为确保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持续进行,企业所发生的 “销售费用”(指企业销售环节所发生的相关功能性费用)、“管理费用”(指企业最高行政管理当局为组织本企业顺畅运转而发生的相关费用)、“财务费用”(指企业因举借银行借款而承担的利息费用)应当按期从当期所获取的“营业收入”中予以扣除。上述三项费用被并称为期间费用,如果发生时即支付了货币资金,同时就会体现为资产负债中货币资金项目金额的减少,如果发生时并未支付货币资金,同时就会体现为资产负债表应付款项金额的增加。
企业销售活动中所收到的现金,体现在现金流量表的“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项目中,该项目既反映当期销售当期回款的情形、也反映前期销售本期回款的情形以及预收货款的情形。换言之,甭管销售行为实际发生在哪一会计期间,只要本期所收到的现金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相关,就一并体现在该项目中。
从上述四项主要财务活动在三张主表列示方式的简要描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会计报表“中规中矩”地体现出了企业运转的方方面面。相信本文的上述描述,对没有财务知识背景的读者透过会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相关财务活动定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