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决策视角的企业财务报告分析(九)之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下)
企业财务报告具有规定的格式和编报规则,但基于各类利益相关者决策之需的企业财务报告分析方法却无权威的范式,《基于决策视角的企业财务报告分析》系列文章,是笔者多年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潜心研究成果,期望该系列文章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切实的帮助。该系列文章将按照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现金流量表、利润表和资产负债表顺序分期推送。
二、运用结构变动百分比法对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内在结构变动趋势展开剖析,进而研判企业的纵向变化态势
在采用上述方法对企业各年度末的资产负债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还可以计算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内在结构占比,通过比较相关占比的纵向变动趋势,还可以获取更多有助于相关决策的有用信息。
1、对流动资产内在结构变动趋势的剖析
依据流动资产各构成要素内在功能的不同,可以将流动资产划分为货币性资产(以下简称一类资产)、短期投资类资产(以下简称二类资产)、信用类资产(以下简称三类)和存货资产(以下简称四类资产),并分别计算每一类资产占同一时点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通过不同年度相同占比的纵向比较,就可以获取更多有助于决策的信息:
如果一类资产占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在提升,就表明企业应对各类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增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看好;
二类资产通常被业界视为现金的蓄水池,如果二类资产占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在提升,同样表明企业应对各类市场变化的能力在增强,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也看好;
三类资产指的是应收款项类资产,如果三类资产占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在提升,就表明企业的货款的回收不够理想,企业受第三者的制约在增强。该类企业应该加强货款的回收工作,企业出资人应从严控制对该类企业的进一步投资;
如果四类资产占流动资产总额的百分比在提升,就表明企业存货增长占用的资金过多,而资金无疑是有占用成本的,此外企业面临的存货价格变动等市场风险也将增大。该类企业应加强存货管理和销售工作,应设法通过切实可行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来确立存货生产和销售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企业出资人应从严控制对该类企业的进一步投资。
2、对流动负债内在结构变动趋势的剖析
依据流动负债各构成要素的内在属性的不同,可以将流动负债划分为经营环节负债(以下简称一类负债)、融资环节负债(以下简称二类负债)和收益分配环节负债(以下简称三类负债),通过分别计算各类负债占同一时点流动负债总额的百分比,并纵向比较相同占比的变动趋势,同样可以获取更多有助于决策的相关信息:
营业环节的流动负债,指的是企业的应付款项。如果一类负债占流动负债总额的百分比在提升,就表明该企业在其产业链中话语权在增强。换言之,企业通过赊购暨占用供应方资金就可以完成其生产经营的营业循环。与短期借款相比较,应付账款是没有融资成本的一种融资方式,是每个企业都期望能够企及的最为理想筹资方式,但并非是每个企业都能真正实现的,“行规”的形成并非一日之功,对每个企业均具有类似的约束力,只有那些整合社会资源能力超强的企业,才有可能无偿占用上游企业的资金。
融资环节的流动负债,指的是企业的短期借款。如果二类负债占流动负债总额的百分比在提升,就表明企业的短期融资活动在增加,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企业主要管理人员的工作重心在银行。伴随短期借款占比的上升,企业经营活动的波动性将提高,如果企业不能即时偿还其短期借款,就有可能面临破产还债的风险,所谓借款是把双刃剑意即如此。
收益分配环节的流动负债,指的是企业的应付利润或应付股利。如果三类负债占流动负债总额的百分比在提升,就表明企业出资人从企业获取投资回报的意愿在增强,甚至没有长远恋战的念头了,如果在此期间企业所确立的会计政策也在趋于更加冒进,以银行为代表的各类债权人要高度重视该类企业可能出现的道德风险,在做出对该类企业的信贷决策时应格外慎重为宜。
三、计算企业的短期资金占比,对企业财务资源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做出研判
业界通常将流动负债称为可供企业使用的短期资金来源,同时也将流动负债占资产总额的百分比称为短期资金占比。短期资金占比能够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的资金来源是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是来源于内部积累还是来源于外部筹措,从而揭示企业资金来源的相对独立性和稳定性。
理论层面的普遍性观点认为,当短期资金占比大于45%时,表明生产经营性负债水平比较高,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重要性较强,企业面临的流动性风险也较大,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的是“手忙脚乱”的状态;当短期资金占比小于30%时,表明企业资金结构的稳定性较高,独立性较强,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呈现的则是“镇定从容”的状态;当短期资金占比大于30%小于45%时,则表明企业资金结构位于正常的水平。
上述观点之所以具有普遍性,是因为符合人们通常的认知逻辑,尽管人们目前还很难对此做出科学地论证。
然而,需要明确提醒和指出的是,目前我国短期借款的“倒贷”现象仍比较普遍,短期借款被长期化占用已是不争的现实。在确立短期资金占比的适宜指标值时,有必要对理论层面的“共识”加以适当修正,尽管人们对现实中的短期资金占比的适宜指标值尚未达成“共识”。当思维逻辑遭遇现实逻辑的严峻挑战时,转变思维定式才属明智之举。
总而言之,以反映企业偿债能力为主要使命的资产负债表,历来受到各类报表阅读者的持续广泛关注,为了提高资产负债表阅读与分析的效率与效果,各类报表阅读者应设法摸索出切实可行的方法论,进而为相关决策提供有用的支撑信息,期待本文的相关探讨能够给广大读者提供有益的视角和切实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