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决策视角的企业财务报告分析(六)之如何分析资产负债表(上)
以会计恒等式作为构建框架、以揭示偿债能力为主要使命的资产负债表历来均受到各类报表阅读者的高度关注,伴随非报告类准则的陆续修订或发布,我国近年来对资产负债表的格式做出了多轮实质性调整。如何才能提高对资产负债表阅读与分析的效率和效果,以便为各类报表阅读者提供有用的决策支持信息,本文以财会〔2019〕6号文件中所规定的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适用于已执行新金融准则、新收入准则和新租赁准则的企业)为蓝本,对如何分析和阅读资产负债表拟加以专题探析。
一、以净资产剖析为起点沿逆时针方向对资产负债表展开静态分析
面对一张左右对照的账户式且单列项目众多的资产负债表,如何才能提高该表阅读与分析的效率和效果呢?笔者建议首先要研判净资产的“质地”,然后沿逆时针方向相继剖析资产和负债要素之间的比例关系,最后研判资产质量。
1、研判企业注册资本的实缴程度以及历史上的成长性
笔者认为,研判企业注册资本的实缴程度以及历史上的成长性,是了解和认识一家企业的逻辑起点。如果一家企业的注册资本实缴比例较低或存在瑕疵,无论对何类报表阅读者而言,均存在较大风险;如果一家企业历史上的成长性较差,通常也很难对其未来的成长性寄予过高的期望。
(1)结合注册资本的实缴程度研判企业的诚信风险
笔者刚才加工作不久,有一位没有财务知识背景的民营企业董事长以其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为由,想邀请笔者做其财务顾问。当笔者要求其列举做出该企业财务人员业务素质低下判定的事由时,该董事长言称:“我好不容易做通了行长的工作,行长同意给我贷笔款,但我们财务人员提交给银行的报表不合格,连合格报表都做不出来的财务人员,业务能力是不是太差了呀?”。当笔者要求其进一步陈述财务报表哪里不合格时,答曰:“实收资本这一行没有数字”。当笔者追问其营业执照如何获取时,答曰:“请工商局的同志吃了顿饭,对方就给我批了张执照”。基于上述的描述与陈述,笔者果断拒绝了该董事长的邀请,但该事件促使笔者在思考如何阅读和分析资产负债表这一话题时,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企业注册资本的实缴程度做出研判。
由于2006年以前我国的工商登记采用的是实收资本制模式,对于2006年以前设立的公司而言,如果最新资产负债表上的“股本”或“实收资本”项目的金额小于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的金额,就意味着公司的注册资本没有足额到位且其注册环节存在瑕疵。对于2006年及以后设立的公司,最新的资产负债表上的“股本”或“实收资本”项目的金额小于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的金额,同样表明其注册资本没有缴足,报表阅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各出资人承诺的缴足时限,如果超过各出资人约定的缴足期限,各出资人尚未缴足其认缴的注册资本,同样表明该公司注册资本的缴纳存在瑕疵。由于公司制企业的注册资本是企业出资人承担法定责任的最高限额,如果企业在注册资本的缴纳环节没有恪守其认缴承诺,就意味着其出资人的诚信理念存在瑕疵,各类报表阅读者要高度关注该企业在各类商事行为中可能存在的违约风险。
(2)结合历史趋势审慎研判其未来的成长性
笔者注意到,有一家地处边疆省份曾风光无限的家族式企业集团怦然间垮塌了,不计其数的投资者欲哭无泪。有媒体报道的研究显示,该企业从其设立到轰然倒闭期间的资产负债表所显示的净资产以年均1369%的速度在增长。读者也许会斩钉截铁地断言,这个增长率百分之百是虚假的,笔者在认同该判断的同时,思考或反思的却是,如此虚假的报表为什么能招摇过市多年且蒙骗了包括具有财务知识背景的投资者在内的不计其数的报表阅读者呢?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阅读和分析某一企业的资产负债表过程中,必须设法对该企业历史上的成长性做出有针对性地研判。
在获取某企业最新一期资产负债表和营业执照的前提下,通过如下步骤即可计算出其历史上净资产的年均增长率:
第一步,用报表上的净资产合计数减去企业设立时的注册资本;
第二步,用第一步计算所得的结果除以企业设立时的注册资本(需要换算成百分数);
第三步,用第二步的计算结果除以企业已经设立的年份数
不难判断,经过上述计算所得数值的经济含义就是,该企业以其注册资本设立后,截至目前其净资产每年以百分之多少的速度在增长。而一家企业净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往往就是其历史上成长性的最为核心的标志性指标。
从报表分析的角度而言,如果计算得出的该指标数值小于报表阅读者从其他途径获取的对该企业历史上成长性的感性印象,笔者认为应相对更加相信透过报表所折射出的历史上的成长性。尽管报表也有可能存在虚假成分,但相较于说假话而言,做假表的难度和成本可要大得多。如果计算得出的该指标数值高得太离谱了,毫无疑问报表是假的,相同期间的GDP平均增速以及同行业的平均投资回报率、同行业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往往是判断该指标数值是否离谱的参照性标准。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按照上述方法对某企业历史上的成长性做出推断时,还需要关注其注册资本是否曾存在增减变动情况以及是否曾存在利润分配情况。如果存在注册资本的增减变动情况或利润分配情况,还需要对上述计算过程加以相应调整,以便对该企业历史上的成长性做出更加准确的推断。
根据历史预判未来是人们感知未来的通用方法论,结合对该企业历史上净资产的年均增长速度就可以对其未来的成长性做出理性研判,进而对做出相关决策提供有用信息。
承上所述,只有在确信某企业的注册资本的实缴程度不存在时滞或瑕疵且其历史上的成长性处于相对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各类报表阅读者才有必要花费进一步的时间和精力来继续分析和研判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2、计算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
计算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了解企业对各类债权人利益的保障程度,既是教科书中的普遍性共识,也是各类报表阅读者的习惯性做法。然而需要着重提醒并指出的是,在企业“借新还旧”式的“倒贷”现象较为普遍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教科书中流行的观点往往会遭遇社会实践的严峻挑战。
笔者在一次面向某股份制银行各分行主管信贷的副行长讲解企业财务报告阅读与分析课程时,向学员们出具了一组连续三个年度的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的指标值,并言称假如这是一个潜在的客户想要到贵银行贷款,请学员们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发表明确意见。令笔者惊讶的是,各小组一致认为将不予贷款,在笔者询问各小组有无“反悔”意愿时,各小组也一致坚守其已经做出的决定。然而,当笔者告知所提供的那组数据是上市公司相关年度的平均数时,现场各小组的学员集体“失言”并再次聚拢在一起加以“研究”的场面令笔者至今难以忘怀。行长们集体性的尴尬举措迫使笔者产生了破解这一现象的冲动。说来也巧,在笔者课前翻看该培训班讲义时,看到了这样一句表述:“由于我行80%的贷款都是转贷,……”,这句话引起了笔者的高度关注,恰好笔者掌握了依据权威部门发布的相关报告计算得出的上市公司筹资活动的“偿还债务所支付的现金占借款收到的现金比值的平均数”,相比较而言,该股份制银行的“倒贷”比率还是相对较低的。据此,笔者似乎当即找寻到了现场“尴尬局面”的现实成因和理论缘由。在倒贷比率超过80%的情况下,企业80%的流动负债并非需要“真金白银”来加以偿还,只要银企双方相互配合就可以实现法律意义和财务意义上的短期借款的如期偿还。
笔者认为,高倒贷率现象是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结果,其直接驱动要素就是历史上曾出现的“拨改贷”,“拨改贷”直接“催生”了国有企业的高负债率,“拨改贷”只能改变资产负债表中负债与所有者权益要素相对结构,但受制于客观存在的经济运行规律制约,企业资产结构难以同步做出相应调整,在“拨改贷”催生的贷款到期时,企业自然无法用真金白银来加以偿还,倒贷现象自然就顺理成章地出现了。这就是我国资产负债率和流动比率出现与教科书中普遍认可的经验数值相相背离情况下,银企双方仍尽力维护信贷关系的根本原因。
有鉴于此,各类报表阅读者就不能仅仅依托教科书中流行的观点来评判企业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信贷市场的各利益相关者均需要审慎寻找判断企业偿债能力的实践经验数值,在实务中找寻收益与风险均衡的实践逻辑。
如果资产负债率和各项流动性比率均处于理论和实践的安全区域,各类报表阅读者才有必要继续前行,认真研判该企业各类资产的质量,进而为做出相关决策提供更加坚实的信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