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英参训有感(五):是是非非PPP
参训的第九个主题是“评估PPP治理与问责”,主讲人是法籍女性教授Anne Stafford,据此次培训承办方负责人介绍,演讲者为曼大大牌教授。团友评价其英语发音非常标准,但低声细语、语速平缓的演讲方式确实需要听众倍加努力的配合才行。
主讲者指出,PPP由英国首创,英国也是世界范围内的PPP领导者。演讲者首先声明其以世界公民的角度来阐述和研究PPP问题,其研究立场和态度令人尊敬!
演讲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
PPP项目通常由政客们倡议和推动,但他们往往只关注项目设计和建设阶段,而对于项目的运行往往不太在意,但对社会公众而言,PPP项目的真正价值恰恰体现在其实际运行的效果上;相比政府融资而言,PPP的融资成本相对要高出一些;如何对私营部门的违约行为做出惩罚,也面临着考验,同时也会对社会公众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从研究角度而言,由于缺乏足够数据,使得对项目运行阶段的绩效、私营部门的受益状况、社会公众的受益程度做出评价,进而也无法对PPP形式和政府独立实施民生项目的绩效优劣做出做出评价。演讲者指出,奥运项目通常都采用了PPP方式,但除了澳大利亚外,奥运结束后,其它奥运场馆的运营均举步维艰,或关门大吉。
但笔者认为,尽管从研究角度缺乏足够的透明的数据展开各维度的绩效评价,但如果只能等到政府有了足够的资金才建设民生工程,民生工程的供给量无疑会大大减少。尽管PPP项目绩效评价面临诸多困难,但并没有阻止PPP项目的持续推出。尽管PPP项目的推出有政府关注短期政绩之嫌,但社会公众的提前受益是不争的事实。在腐败现象尚无法彻底根除的情况下,政府的“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愿望,通常难以变成美好的现实,借助PPP模式扩大民生设施供给,也许是无需最优解的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