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八年经历七家公司,不断夯实管理会计能力,她希望遇到更大平台加速成长和实现自身的价值
网络上总会有传些鸡汤文,在不断地告诉,我们起点并不是终点,只要保持日精进的状态,终会到达原以为不可企及的高度。在本期薛桥的故事中,我们也能找到这种感觉。感谢于财务的包容性,让我们都能在财务的大家庭中寻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可是,进入容易,晋升难。读读薛桥的故事,也许能调动你的神经,让你有所得,进而有所思,有所为。
一、起点低也未明显影响她的职业发展
高中毕业后,薛桥因被录取的专业学费高而放弃。在亲朋的指引下,走上了会计的自考之路。她当时想法很简单,就觉得无论什么公司都需要会计,好就业。有些阶段“不知道该干什么”,曾经让薛桥一再地考虑要不要换行业。但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担任的财务角色变化,薛桥发现“财会其实不是人们以为的那样单纯算算账啊报报税啊,财会其实很深,随着你的不断挖掘,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天空”。尤其是接触到财务分析后,发现数字背后的一些关联与意义,薛桥的好奇心与挑战欲被勾起来了。
每当薛桥发现自己的职业发展受限,或者说只有输出没有输入时,她就会离开。遵循这个简单的标准,薛桥8年经历了7家单位后,目前是一家创业型公司的财务经理,既负责全盘做账、合并报表的传统项目,也要做一些投融资、股权设计、绩效管理、风险控制等工作。薛桥从经历的不同的环境中培养出强大的适应力。她一般一个月左右就能对公司的业务、账务情况有基本的了解,然后着手开始建立自己的工作框架。
受Facebook首席执行官谢丽尔桑德伯格的《向前一步》的影响,薛桥看到了努力的希望。现在的薛桥会秉着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态度,主动找老板沟通职业规划与诉求等,用双方不同的视角来共同探寻问题的本质和找解决办法。对于岗位所需的部分专业知识,薛桥也在尝试跟老板沟通找一家做财务培训的公司,希望能定期做培训。又或者,自己找一些平台学习。
如朋友所说,你付出100,对方有可能回报你150,也有可能回报100或50,甚至不回报。你无法强求别人对你的付出进行百分百回报,因此一开始就不要奢望对方会有所回报。凡事对得起自己就好。这段话也成为了薛桥做事的一个准则,凡事只要自己做到了自己该做的,做到自认最好的,对得起自己的职业道德、个人道德标准就好。
薛桥印象深刻的是让她了解到了管理会计的魅力的那位领导,由此开启了她新的职业方向。因此薛桥才会在18年拿下CMA证书,并打算未来2年内完成由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转型。
在薛桥看来,证书只是一种能力的加持或象征。具体事务的处理,除证书所代表的理论知识外,更需要结合具体情况、相关背景等。不过CMA的考试经历刷新了薛桥的认知。她认为CMA考试不同于国内的条条框框的考察,更侧重于理解,能够引发她的新思考。
CMA对薛桥的影响不仅于此。她现在像被下魔咒似的,心心念念的都是管理会计。比如在现有的工作中,如何均衡,即在不影响目前财务会计工作的情况下,增加管理会计相关的工作。薛桥分析,困难点在于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没有系统的整理过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工作经验,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所以着眼点从身边的小事开始做起,以积累经验和信心。
实践中,薛桥的观念也是倾向管理会计化。对于部门关系,薛桥认为财务部与其他部门之间是协作的关系,没有一个部门能够完全独立,完全靠部门内部搞定跟本部门相关的工作。各个部门更像一个链条中的不同环节,只有形成闭环,才能让链条发挥应有的作用。为了增强合作的顺畅性,薛桥一般情况下会只让其他部门提供他们能提供的数据,然后自己进行调整。如果对方没有办法提供,会将相关的要求告诉对方,然后跟对方一起整理。
薛桥工作中的思考,也渗透着管理会计的痕迹,秉持对事不对人原则。某次财务与市场部报销单引发的争执,事情上升到了老板需要处理的高度,双方都很尴尬。薛桥由此反思自己,填写规范、附件完整这些对于财务人员来说是基本认知的事情,对于非财务人员是记不住,甚至是难以理解的。由此才会有普遍的财务人员过于刻板的印象。因此,沟通时,只说规则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到对方的接受程度。进而根据其接受程度,对规则进行二次解读。
三、大城小爱是艰难后的选择
人一生的关键处也就几步,尤其是当人年轻时。因为家庭环境的影响,薛桥认为自己的性格,相对来说比较矛盾,安静却又易怒,怀旧但又喜欢尝试新事物,保守却又喜欢挑战。于是,回老家or继续留在西安,进大公司做基础工作or选择小公司做全盘,这2个事情,薛桥差不多每年都要纠结一下。薛桥也坦言,这都差不多是确定的事。留在西安,是毕业时全盘考虑的结果。只是会因家中父母年岁逐增,自己在外飘零无依而冒出回老家的念头。进大公司的想法更多是因为不甘心,不甘心自己一直在努力,却还没有机遇得到更大的平台。
薛桥也明白,这是因为起点对一个人的重要性。她说,“如果我的职场可以重新来过,我会慎重对待我的第一份工作”。因为第一份工作决定了一个人后期跳板的高度。如果一个起点低的人,想要与一个起点高的人到达同一个高度,他需要付出比那个人多更多的努力才可以。
在这个浮躁时代,薛桥的自律是个难得的好习惯,她基本每晚都11点钟睡觉,尽力把工作和生活区分开。上班时寻求高效的方法处理完自己的工作,很少加班。下班后,会做与兴趣相关的事情,如读读书、听听音乐、背背单词。如此分明的“上班8小时求生存,下班8小时求发展”,才成就了薛桥的日精进状态。
薛桥自诩“宅女”,说自己的爱好是这一属性的人唯二爱好:看书、听音乐。小的时候喜欢看故事会,后来看武侠,再然后开始看言情小说,再然后喜欢看各种推理小说。音乐的风格就更杂了,摇滚、流行、古典都听过,之前有一段时间特别喜欢钢琴曲。这两个爱好能让我觉得心里安宁,在书里能看到大千世界,看到大同与不同;在音乐里,能听到不同的感情,或悲伤,或激昂。
在学习中薛桥有自己的小技巧,先记后猜再验证,具体说就是针对不太懂或者不会的知识点,先记住,然后用你理解的知识去推理这个知识点,一般能猜出个大概来,然后再工作中或相关学习资料中去验证正确性,并进一步修正。这个技巧被用来学习英语也有效,当听到不懂的单词的时候,她不会先去查字典,会选择先看句子,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去理解单词的意思。她认为这个技巧同样适用于其他课程的学习,也适用于工作中。
与日精进状态同样契合的是薛桥对成就的定义。熟悉了解公司财务业务状况后,将其内化,然后有效输出,是薛桥的习惯,也是她的成就感来源。每当她完成一项新的工作,或者设计了一种新的表格,然后发现提高了工作效率的时候,就会很有成就感。
薛桥对表格的执着是来自于她印象最深的那家家居定制公司的财务总监。她告诉薛桥,表格/报表是一个财务人员的脸面,提供给领导者他想要的表格、数据,是工作重视程度、合格与否的判断标准之一。此后,每当薛桥做一个表格或者处理工作,首先,会习惯性调整格式,保证前后一致;其次,会与对方沟通对数据及表格的要求,以及想要达到的效果。这么多年坚持下来,以至于薛桥现在都觉得自己有点儿强迫症。
对于刚刚开始的2019年,薛桥工作中的规划是:尝试逐步实施管理会计相关的工作,慢慢渗透,争取能拿到更多的话语权。个人方面的话,首先,参加讲师培训,为第二职业打基础;其次,梳理自己学到的东西,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最后,多读书吧,感觉自己知识面太窄,看问题太狭隘。
主人公寄语
首先,要主动学习并主动总结,不要被动接受;其次,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工作框架,养成适合自己的最高效的工作习惯;最后,考证是个持久战,证书不应该仅仅用来作为跳槽时候的加码,也应该作为提升自己、拓宽职业方向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