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个好老师
作者:Amy
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说的有点绝对,不过,其中所要说明的道理却是绝对真理,那就是一个人要永远保持学习的姿态,从书本中学习理论,在实践中积累经验,这也是保持成长的唯一途径。
对于内审来说,从书本中学到的理论包括别人的经验总结,在工作实践中总是感觉不接地气,适用性太差,照搬照抄和拿来主义很难解决自己的具体问题。
其中的原因在于,内审的理论研究空间非常有限,这是由工作性质本身决定的,一方面,作为一个服务于组织的内部监督工作而非成熟的职业类型,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理论体系尚未出现,另一方面,组织形态、体制差别造成内审的定位和职能差异巨大,学习应用实务经验类型的理论也效果不好,拿来主义很难行的通。
因此,内审学习的实践性特征非常明显,从实践中学远胜于从有限的理论中摸索。但是,实践的机会总是很有限,特别是年轻人,参与审计项目全局,担任主审和组长的机会很少,大多是干些辅助性、重复性的工作,完全依靠自己参加审计来积累实践经验,效率太低。
对于那些热爱学习、渴望成长的内审从业者来说,在这种理论学习效果差,自己积累效率低的现实情况下,在自己身边找个老师就显得非常有必要,可以很大程度上解决理论联系实际的难题。
之所以建议在身边找老师,是因为身边的老师肯定是一个组织或者相似组织的人,其实践经验的适用性很高,学习的价值自然也高,而且身边的老师能够做到及时互动反馈,学习的效果有保证。
如果你是一个对内审充满激情的好同志,那么,首要的问题自然就是如何找个好老师,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和解决。
首先,你身边要有好老师,如果你所在的内审部门基本上是在混日子,那找到好老师的难度就很大,当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混日子的毕竟是少数,大部分同志都在撸起袖子加油干。因此,身边有好老师的概率是很高的,大概率是你没有发现而已。
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找老师不是找男神女神,不是要找一个高大上、伟光正的人去做偶像,只要在内审或者其他可迁移的工作能力某一方面比你高,比你牛,都可以当作老师。
要把老师视为一个学习的渠道,而不是用来膜拜的大神,学习不是目的,成长才是初衷。用这种思路去找老师,选择范围就大多了,而且从这个角度看,三人行,必有我师也完全是正确的,毕竟每个人身上都有长处,只是那个长处你愿不愿意学而已,只要那个长处是你愿意学的,对你有帮助,自然可以去拜师学艺。
最后,好老师要愿意教你,一般来说,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传道授业解惑。这时候,作为学习者,就要拿出点学习的诚意,虚心一点,姿态放低一些,让牛人愿意为你传道授业解惑。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找到老师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找老师的初心是学习,而学习的核心则是学什么,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着眼。
一方面,从宏观上学习整体把握审计项目的能力,包括确定审计项目和审计目标,围绕目标统筹推进工作的思路。这方面的学习,要提高自己的站位,尝试从全局考虑,多思考,多提问题,思维提升需要长期的刻意学习和持续的锻炼,老师可以指点迷津,但更多要靠自己去观察和领悟,意会重于言传。
另一方面,操作层面要学习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方法,如何发现疑点,顺着疑点如何突破,取什么证据最有效,怎么写审计底稿和报告等等。这方面的学习,关键是要多动手,不要畏难,不要怕犯错,有想法就去做,要有钉子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反馈修正。
当下,终身学习不再是一句空泛的鸡汤口号,而是实实在在的刚需,对于内审从业者而言,最高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找一个好老师,2018年,祝大家都能找到好老师,早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