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任审计,我们是认真的
作者:成岩
前几天有个内审小伙伴跟我抱怨,说是发了年终奖以后离职人数激增,人力资源部发来长长一串建议审计的名单,导致他们做离任审计忙到快要飞起来。
如果只是忙便罢了,关键是审计过程中,相关部门和被审计对象都认为:“不过是喊你来走个过场,干嘛那么认真?”
感觉是各种吃力不讨好。
的确,由于涉及人事调整和变动,一般情况下开展离任审计都是要求内审人员速战速决的。
如果再碰上调整比较集中、需要审计的对象人数较多时,就会出现“萝卜快了不洗泥”的情况,导致离任审计的形式感十足但是缺乏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做出有内涵的离任审计项目呢?
首先,搞清楚开展离任审计的范围。
离任审计属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一种,当发生人员变动、岗位调整时,鉴于被审计对象后续将不再履行当前岗位职责,因此对其履职情况进行审计与评价。
既然属于经济责任审计,“承担了一定的经济责任”是被审计对象的重要特征,因此并不是所有人员离任都需要开展审计。
一般情况下公司的制度规定中会明确离任审计开展的范围,例如有些公司仅要求对高层管理人员开展离任审计,而有些公司除了对高管外,还要求对部门负责人或者是关键岗位人员开展离任审计。
所以当出现人事调整与变动时,首先要按照公司规定以及离任审计的含义来分析一下,是不是属于开展离任审计的范畴。
开头提起的那个小伙伴,如果仅根据人力部门提供的清单开展审计,而没有进行必要的筛选和分析,那么忙到飞起来也很正常。
其次,想想开展离任审计的目的。
在明确了被审计对象的范围以后,还需要搞明白开展离任审计的目的是什么。
离任审计属于事后审计,其目的主要包括对履职情况进行检查与评估,对工作能力进行评价,以及发现并提示离任所带来的风险,例如工作交接不全面带来的风险、重要信息泄露的风险、客户维护成本增加的风险等。
面对不同的被审计对象,离任审计的目的也会略有区别。
如果被审计对象仅是岗位调整、且仍然在公司内就职,那么离任审计的目的更多是在于评价其履职情况和工作能力。
对申请离职的人员开展离任审计,对工作能力的评价就没有那么重要了,检查履职的合规性、揭示离任可能引发的风险则是主要目的。
然后,突出重点,明确离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一般来讲,离任审计都会有一个既定的框架,包括例如履职情况、绩效考核、团队建设、财务合规、工作交接等内容。
有框架的好处在于方便横向对比,也可以确保抓住绝大多数的重点,避免重要事项的遗漏。
但是如果完全按照通用框架开展审计,则很难在限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即便完成也是做一些浮于表面的检查工作,难以深入,最后按照报告框架填几个数字、写几句放之四海皆准的评价。
这样做离任审计,形式感很强但缺乏内涵,很容易被认为是在走过场。
画一幅人物肖像,基本内容就是眼、耳、鼻、口等五官,但是拼在一起需要突出特点,让别人一眼能够看出画的是谁。
同理,开展离任审计,则需要在既定框架之内突出被审计对象的特点,例如,结合工作经历、360度测评结果以及历年考核情况等来分析被审计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重点关注的事项和内容,从而得出更恰当、更切合实际的审计结论和评价。
此外,过往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情况对审计重点的确定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在以往的费用审计中发现,经同一个部门负责人审批的费用报销多次出现违规问题,那么对该负责人进行离任审计时,其费用报销的合规性则可以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予以关注。
最后,积极推动审计结果的运用。
离任审计因人事变动而起,在人事变动结束以后,审计报告仿佛也完成了使命,很容易就被丢在角落、无人问津。
此时,内审人员需要积极推动审计结果的运用,一方面需关注已发现问题和风险是否得到有效整改或应对,另一方面还需要促进制度不断完善,形成审计结果的运用机制。
例如,在制度中明确提出,人事任免需对过往审计评价加以参考等要求,从而促进公司管理层与相关部门对离任审计结果的认同与重视。
总之,趋于形式化的离任审计,难以实现审计目的,体现审计价值,长期来看,对内部审计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会带来消极影响。
所以,为了内审的健康发展,正确的选择,无疑是拒绝形式化,用实际行动证明——离任审计,我们是认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