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鄙视”链
作者:审金兵
我们都知道文人相轻,其实不止文人,各行各业都有同行相轻的现象,审计也不例外,最近看到一位同行写的文章,在描述不属于其相同审计领域同行的时候,使用了明显的贬低性言词,让人不由生出同是审计人,相贬何太急的感慨。
刚好,今天就结合从事不同审计角色的感受,聊聊审计同行之间的「鄙视」链。
对于同行相轻的原因,也不难理解,大家都从事同一类工作,随着时间的累积,能力有没有提升不好说,对工作的熟悉程度肯定越来越高,容易感觉良好,出现自信心爆棚。
在我看来,审计行当的「鄙视」链,基本上是这样的:
外审觉得内审没有独立性,纯粹样子货,内审觉得外审就会玩表格,刷底稿,走形式,民企内审觉得国企内审是花瓶,只会套路,不接地气,国企内审觉得民企内审要么格局太小,净干些鸡毛蒜皮的事情,要么异化为抓人的角色,算不上真正的审计。
如果长期从事一类审计,产生这样的认知非常正常,但是这种认知存在重大偏差,是自以为是,互相不了解不理解的结果。
内审「鄙视」外审
不说别的,说到玩表格和底稿,内审绝对要服外审,不过,好像也就仅此而已。
外审面对的审计对象差异性很大,要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审计任务,必然要有一套流程化的工作方法,以确保不出现重大的审计风险。
实事求是的讲,在短时间内,外审不可能熟悉组织的方方面面,难以深入了解全部事项甚至是审计事项,特别是非财务事项,更是难以抓住关键点。
同时,外审与内审的目标存在根本性的差异,审计结果的需求方也不同,审计关注的重点必然不同。
对外审而言,相对可取的选择就是针对各类组织的普遍特性,利用相同或类似的审计经验,运用相对统一的方法刷表格和底稿。
但是这样一来,在内审眼里,外审自然就表现为浮于表面走形式。
外审「鄙视」内审
这条「鄙视」链的着眼点在于内审的独立性,这一点相信每个内审同学都有感受,在外审眼里,内审就是领导的枪,哪有什么客观公正的立场,领导一句话,审计报告就能修改的面目全非。
这种认知有其合理性,比如许多国企内审是不得不设,因为法规和上级有要求,不是组织的内生需求,许多民企内审可能就是图好看,老板要装点门面,显得公司治理结构完善,还有就是上市的需要,确实有不少内审是摆设。
同时,内审只有在最高层的领导下才可能有所作为,服从最高层的意图是内审生存的根基,这是当前的现实环境。
因此,在外审这样的外部人看来,内审就是无所作为,或者是助纣为虐。
内审的同学们非常清楚,内审的目标是为组织而非社会公众服务,独立性其实不需要想象的那么强。而且,内审干的许多活特别是有成果的活,都是不能公开言说的。
另外,在内外部不同视角来看,对于客观公正的定义也未必完全一致,毕竟,内审掌握的情况要丰富和灵活的多。
体制内外的内审按理说从工作特点上是最接近的,同理心和共情的部分应当多一些,但有意思的是,互相之间的鄙视却好像更为深刻。
民企内审「鄙视」国企内审
民企内审觉得国企内审不接地气,关键问题是,如何定义地气?
我觉得符合组织实际情况和需求的就是接地气,适应组织价值观和文化氛围就是接地气,所以国企内审只能是在政治正确的前提下,按照套路出牌,这在民企内审眼里就成了不接地气,核心问题就是二者所处的地不同,气相异。
其实,国企内审并不是只想混日子,不想有所作为,关键是领导同志让不让你有所作为,和谐社会允不允许你有作为,在许多领导同志的眼里,别惹事就是内审最大的作为,能在夹缝中生存已属不易,平平淡淡才是真,谈什么审计发现。
当然,国企内审也并非全部如此不堪,我也见过不少有威信很专业的国企内审,只是这种内审所占比例有多大不好判断,应该不太乐观。
国企内审「鄙视」民企内审
要论工作的「实」,民企内审是有优势的,审计直奔主题,追求实效,着眼点就是降低成本,查漏纠弊,为老板的人民币服务, 这样的站位是完全正确的。
比如,为了审计几万元甚至几千元的采购,跑市场询价,揣着录音笔暗访,甚至使用打法律擦边球的手段,最后可能收拾了一个采购员,当然,也可能没有任何结果。
这样做确实能够接触到最真实的人和物,了解到最丰富的细节,但在国企内审的眼里,这些事情简直太小了,不够宏观,格局不大。
而从民企内审的视角看,这样的审计最有效果,既有经济性,又有威慑力,关键是老板满意。
老板好了,审计工作也就好搞,至于合规性和内控的审计,对大多数非上市的民企来说,确实意义不大,至少短期看不到效果。
一切为了组织的生存和利润,这样的审计是充满活力的审计。况且,格局的大小也是相对而言,像万达和华为这种民企的内审,格局不可谓不大。
同为审计人,可能面临的环境千差万别,但尝到的酸甜苦辣却滋味相当,理应互相理解和尊重,至少,对同行不做无谓贬损,「鄙视」有时候只能证明自身的无知。
纠正认知偏差,保持不断成长,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