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买纸
作者:审金兵
审计组正在对一下属公司进行采购管理专项审计,在一次现场业务会上,主审和组长有这样一段对话:
“组长,这个问题没办法整改,还要不要写进审计报告里面?,如果写了最后不能整改,会很麻烦,一来影响整改率,二来还要给领导反复解释。”
“你确定没办法整改?”
“是的,办公室的老王去年买了一大批复印纸,签合同的时候,忘记要对方盖红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这个不符合公司的规定,现在对方公司联系不上了,所以资料没办法补了。”
“老王什么意见?”
“他觉得这个事情肯定违反公司制度,但是现在确实联系不上对方,没有办法补资料,而且缺少这个没有什么实质性影响,建议咱们不要提这个问题。”
“合同金额有多少?”
“九万多一点。”
“这个公司为什么联系不上了?”?“具体原因不知道,老王自己说的。”
“你作为主审,是什么看法?”
“我觉得这不是个大事,也没有造成什么不良后果,最多算是采购业务的留存资料不完整吧,可以不写进报告。”
好,问题来了,现在请回答:
假如你是审计组长,如何处理这件事?
先抛出我的观点,所谓的“无法整改”其实是个伪命题,根本不存在“无法整改的问题”,只要最终能确认为问题,都可以找到适当的整改途径。
之所以出现审计人员认定有些问题无法整改,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问题本身没有查清,挖掘不足,浮于表面,深层次的问题没有揭示出来,所以表面上感觉无需或无法整改。
接着前面的例子,主审在没有对老王的一面之辞进行核实的情况下,简单定性为采购资料不完整,显然不符合谨慎原则。
从公司此项规定的本意来说,提供盖章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至少可以证明对方是合法、真实的经营主体,因此这项资料是有价值的。
对于老王的回答,审计人员应当对此进一步追查,比如向老王追问一下无法联系的具体情况,是电话打不通还是找不到办公地点,同时再查询一下企业的公开工商信息,对处于存续状态的销售企业,大概率可以找到联系方式。
如果说查不到对方任何相关信息,就更应当怀疑此项采购的合规性和存在舞弊行为的可能,要从审批、价格、质量等方面进行全面核查,说不定背后就有利益纠缠,而非简单的缺失资料。
只要真相浮出水面,对问题的定性准确无误,责任的界定也清晰,相应的就可以提出整改措施。
如果说经过核查,确实是联系不到对方,那么也不是无法整改,至少老王对此事要有一个详细的说明,一同经办的人员和审批人员都要进行见证、说明,同时,可以建议对老王和相关人员给予通报批评等处分处理。
二是感觉整改的成本太高,动静太大,可操作性不足,因此只能归入无法整改的问题。
比如,审计组经过核实,老王在采购中没有搞小动作,经过讨论,大家认为在采购过程中收集对方的营业执照等资料已经没有必要,因为完全可以在网上查询对方的工商信息。
这个问题要整改到位的话,就要修改公司的采购制度,但是该公司体量庞大,机构臃肿,内部运行的效率也不高,涉及制度修订将是一件浩大、系统的工程,不可能就此专门去修订制度。
因此,审计组的意见是这个问题短时间内无法整改,提出来相当是给自己出难题。
其实,这个问题可以先用补充通知等形式,对此规定暂时变通执行,等到时机成熟,再推动制度的系统修订完善。
三是没有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整改的切入点没找准。
在实践中,存在着对整改的理解过于狭隘,思路不够开阔的现象,整改的创新不足。
比如,老王没有要的资料,其主要作用是证明对方的合法主体身份,那么后面可以通过网上查询或者去工商部门查询等方式,获取证明其主体身份的资料,再由相关人员签字,完全可以起到相同作用,没有必要死扣制度所规定的形式。
正所谓“条条大道通罗马”,适当的进行变通,也体现了审计整改重实质、轻形式的原则。
老王买纸这个例子很小,道理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是,内审人员确实有必要警惕和不轻易放过那些“无法整改的问题”,但凡出现这个貌似有道理,实则站不住脚的概念,要么是问题没查清,要么是整改不动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