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碰到怪兽怎么办
作者:审金兵
最近有点不爽,原因是做一个离任审计项目时,在结果沟通阶段,此人胡搅蛮缠,对审计结论不满意,甚至搞起了人身攻击。
可以说,在内审环境不理想的情况下,结果沟通已经成了内审一个比较明显的痛点。
但凡这个时候,用「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或者「被狗咬了你不可能去咬狗」这样的话,可以安慰一下自己。
但是,这个问题是工作中必须面对的一个矛盾,不去想办法解决,必然不利于内审长远发展,影响心情,影响工作,影响中国梦的实现。
客观而言,目前大部分组织的内审环境都不太理想,如果内审是打游戏的话,被审计单位就是每个关口要打的怪物,从发出审计通知书开始,中间需要闯过不少关卡,一路打下去,到了审计报告征求意见阶段,应该算是应对BOSS级怪物的时候。
当然,并非所有的被审计对象都是胡搅蛮缠,不讲道理的守关怪兽,但是,只要有几个这样的怪兽,内审的效率将大幅下降,本来一个月可以完成的项目,可能需要延长数倍时间,而且最终的结果各方都不尽满意,可谓劳心劳力,心凉到底。
按照《第2105号内部审计具体准则——结果沟通》第二条的说法,「审计结果沟通,是指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组织适当管理层就审计概况、审计依据、审计发现、审计结论、审计意见和审计建议进行的讨论和交流。」
这里必须要进一步明确的是,到底谁可以代表内部审计机构,是主审、审计组长还是内审机构负责人。
准则的第五条又说了,「内部审计机构应当建立审计结果沟通制度,明确各级人员的责任,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这里提到了责任划分的问题,如果组织的内审制度对此有明确划分当然最好,如果没有明确责任界限,就容易出现发现具体问题的审计人员被迫冲到一线堵枪眼,流汗又流泪的情况。
我认为,在前期审计实施阶段,对审计发现问题的确认沟通,毫无疑问是具体审计人员的职责。
但在审计报告征求意见阶段,是以内审机构的名义进行的,因此,应当由审计组长代表内审机构进行沟通,才能体现责权匹配。
原因在于,审计组长作为项目负责人,要对最终的审计结果负责,其代表内审机构就审计结果去沟通,是职责所在。
同时,审计组长对整个项目以及发现问题的前因后果,相比较审计人员,掌握的情况更多,能够更准确的从全局去把握。
另外,审计组长出面沟通,体现了结果沟通的严肃性,也能引起被审计单位的重视,便于沟通协调,出现怪兽的机率也会降低,毕竟,很多人就是看人下菜。
准则第十一条又说了,「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有异议,审计项目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应当进行核实和答复。」
这一条不够清晰,因此组织内部的制度应当明确,审计项目负责人即审计组长负责对被审计单位的异议进行答复,相关人员即主审和其他审计人员负责对异议涉及的事实与数字进行核实。这样责任划分就非常明确,即对外代表内审机构的就是审计组长。
如果非常不幸,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和状况,没有担任审计组长的审计人员负责去和被审计单位沟通,那么在遭遇怪兽的时候,有必要讲点策略和技巧。
其实,这也是准则第十三条要求的,「内部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进行结果沟通时,应当注意沟通技巧。」
太具体的方法、技巧没有普遍适用性,还是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总体而言,可以从三个方面去把握:
一是表明态度。即向被审计单位明确说明,首先,结果沟通是工作的规定程序,不可或缺。其次,审计人员是受审计组长委托来进行沟通,完全是职务行为。再次,审计结果经过了审计组集体研究讨论,代表审计组的意见,不是个人意见。最后,有异议的问题,可以充分发表书面意见,有证明材料的应当同时提供,但最终沟通结果由审计组集体决定。
二是寻求支持。对那些蛮横无理,导致沟通难以进行,或者上升到对审计人员个人进行攻击的被审计单位或个人,负责沟通的审计人员应当及时、正式的向审计组长及审计机构负责人进行汇报,将存在的困难予以反映,建议由审计组长出面进行沟通,通过争取上级的支持,减轻不必要的压力。
三是提高容错能力,保持良好心态。如果最后只能自己孤独的面对BOSS级怪兽,那么在有理有节的必要套路之后,情况还是没有改善的话,只能通过提高自己的容错能力,消化怪兽的攻击。
毕竟,被怪兽攻击也是工作经验的积累,而经验就是宝贵的财富,同时,通过与怪兽的较量,还可以有效提高抗压能力和韧性,从这个角度去想,也不吃亏。
总之,面对内审路上的怪兽,不能只是被动防守,要想办法去寻求支持,改善环境,保持良好心态,从艰难的工作过程中获取快乐,而这样的快乐也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