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修补“篱笆”
作者:成岩
IIA总裁Richard Chambers(理查德·钱伯斯)曾在自己的博客里讨论过内部审计如何修补“篱笆”的问题(原文题目为《不可避免的挑战-修补“破损的篱笆”》)。
所谓“破损的篱笆”,按照钱先生的说法,就是由于内部审计结果对被审计领域相关管理人员不利,导致损害了内部审计与该领域管理层的关系。
简单点说,内部审计总是面临“做一个项目得罪一拨人”的窘境,做几年内审,其他部门的人从上到下可能见到内审都想绕道而行。
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是审计的本职工作,要查问题好像不可避免就会得罪人,破坏“篱笆”在所难免。
但是如果周围的破“篱笆”太多,内部审计长期处于紧张、对立的氛围中,也是不利于开展工作的,毕竟审计工作需要有其他部门的支持与配合。
而且,风水轮流转,今天的被审计对象明天也许就成了顶头上司,处理好与被审计对象的关系对内审人员来说也是必备技能。
毕竟人在江湖飘,有时候要喝鸡汤,有时候也会淋狗血,都是没准的。
因此,如钱先生所言,修补“篱笆”是有必要的。
不过我认为,除了事后修补这种成本高,效果差的方式,过程中的维护更加重要,我们可以做好下面这几件事:
·照章办事,注意审计工作的规范性。
例如,对于非突击性审计项目,如果没有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发送审计通知书以及提前沟通,导致被审计对象不了解审计的依据和范围,不了解审计组的构成,可能就会对审计的目的有误解,认为审计对象的选择存在偏见或有针对性。
又如,与被审计对象进行谈话如果没有严格遵循一定的流程,存在对保密措施没有提前说明,谈话记录不准确,未经告知和同意擅自录音等,就会让谈话对象心存疑问和不满。
如果能够照章办事,在相同审计环节开展工作的基本流程都是一样的,那么就可以避免各种不必要的误会,获得被审计对象的理解和配合。
·中立客观,避免掺杂个人好恶。
中立客观是基本要求,审计工作要按照制度要求和方案设计来开展,不能根据个人好恶来判断审计范围和重点。
如果在选择、判断审计对象和重点的过程中掺杂了审计人员个人好恶,审计工作的客观、权威性就会受损,审计结论也将遭到质疑。
例如,某个部门对审计工作配合不力,如果出于“教训”的目的,单独安排一次针对此部门的专项审计,那么其对审计工作的成见只会加深,而且这种关系的损害很难修复。
·加强沟通,把误会消除在日常工作中。
沟通是消除误会、维护关系最重要的手段,也是审计人员必备且必须不断提高的技能。
审计实施过程,需要与被审计对象和相关管理人员加强沟通,一方面是多了解他们的工作思路和碰到的实际问题与困难,另一方面将审计人员的判断和想法与对方多交流,有助于获取更多信息、得到更加准确的判断和结论。
如果在审计过程中缺乏沟通,仅局限于通过现场查看、翻阅资料、问询谈话等方式了解相关情况,然后简单对照规章制度得出结论,而对相关背景了解不够,忽视了实际情况和困难,不仅会影响审计结论的客观准确性,还会给被对方留下工作方式简单粗暴、鸡蛋里挑骨头的印象。
·结合需求,提供多样化的产品和服务。
除了按照审计计划开展项目之外,内审部门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了解各类用户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围绕具体问题和困难提供相关咨询服务。
通过提供建设性的咨询意见,促进与管理层和各部门的理解和交流,揭开内部审计神秘的面纱,才能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内部审计的功能和定位,在日常工作中创造更多交集,进而维护、改善与管理层和其他部门的关系。
此外,内部审计还可以从监督视角配合开展宣传、培训等工作,例如参与新员工培训,针对普遍性问题提供专项培训等服务,为其他部门提供更多支持和服务。
总之,虽然 “得罪人”是内审工作与生俱来的属性之一,但是通过提前化解和精心维护,“破损的篱笆”并非无法修复,只要想办法,内审总是可以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