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人少活多怎么办?
作者:成岩
据说,明天又要水逆了。
所以快下班的时候接了一个电话,领导说要临时增加一个审计项目,让我加个班,尽快拿方案给他。
我心中奔过一万头羊驼,脑补了断然拒绝摔掉电话的场面,然后优雅地对着电话说:“好的。”
不过,加班前需要思考两个问题~
一是,红烧牛肉和老坛酸菜,我究竟应该选择哪个味道?
二是,除了加班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有效应对人少活多的问题?
关于第一个问题,容我再想想~第二个问题,我有这么几个想法。
一方面,从需求入手,合理制定审计计划。
一般情况,内审部门会有一些固定项目需要定期开展,例如经济责任审计、内部控制评价等;有一些项目是需要结合实际适时开展的,例如工程类审计等专项审计;还有一些项目是临时安排的,属于突发状况,难以预计。
内审部门在制定年度审计计划时,需要对各类审计项目合理安排,尤其应当注意为突发事项和临时安排的工作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可以参考往年计划外工作平均占用时间的情况进行合理估计。
另一方面,从供给入手,优化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
也许有人会问,从供给入手,直接购买外部服务岂不是更简单?
理论上来讲,采用外包方式,的确能够解决内部审计资源不足的问题。
但是在实践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内部审计可能接触到公司核心信息,采取外包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又如,审计项目开展的时间、范围以及审计重点等,都需要贴合公司经营管理实际,购买服务很难满足这些要求。
所以,在内部审计资源有限、从外部购买服务难度较大的情况下,能在供给环节进行的调整就是优化工作方式、提高效率了。
一是优化工作流程,降低时间成本。
例如,对审计报告进行审核,可以考虑在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在不同审核层级确定差异化的审核重点。
审计现场负责人重点对事实和数字进行复核,审计组长主要从问题定性和审计目标达成情况等角度进行审核;部门主管对审计项目开展的合规性、审计报告总体质量等进行把关。
避免在不同审核层级间开展过多的重复检查,增加时间成本。
二是结合工作内容,适当开展非现场审计。
随着企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为非现场审计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如,在项目开始前,可以对业务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查找问题线索、确定审计重点,既可以缩短现场工作时间,还可以提高抽查的覆盖率和准确性。
又如,可以对经营数据进行日常监控,从而更加及时地发现异常情况,提高内审部门的反应速度,提升审计效果。
三是制定重点突出的审计方案,明确时间节点。
在实践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份看起来面面俱到的工作方案,实施效果却不理想,做了大量基础工作,但是审计发现非常有限,都是些浮于表面、不痛不痒的问题。
这种情况,往往是由于方案涉及内容过多、重点不突出导致的。
虽然审计方案面面俱到,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时间、精力有限,审计人员为了完成规定动作,难以对重要事项进行深入分析与挖掘。
所以,制定方案应当注意突出重点,不要过分追求面面俱到,将审计资源更多集中于对重点事项和关键环节的检查。
此外,几乎每个审计人员都有一种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情节,尤其很享受那种一层层揭开面纱、真相近在眼前的感觉,很容易就陷入其中,想把所有问题都搞清楚。
但是,留给我们的时间总是有限的,KPI要求我们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创造更多的价值。
所以,最好在审计方案中明确各项工作的时间节点,便于审计现场负责人按进度要求推动各项工作,督促审计人员合理分配时间和精力,从而更好地实现审计目标。
说了这么多,其实该加的班还得加,毕竟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领导用起来很顺手。嗯,我去写方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