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缘化内审机构生存指南
作者:审金兵
用边缘化来描述和定位相当数量的内审机构,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偏差和误读。
从内审机构所在组织的角度来看,所谓边缘化,概括起来就是两个“不”,即对内审机构不肯定其价值,也不否定其存在。
从内审机构的自身感觉来说,边缘化就是可有可无,没有存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是组织中的非主流。
内审机构边缘化的原因,大概而言,一方面是内审机构的设置本来就非组织的意愿,只是由于法规制度或者其他原因,不得不设置而已,像大部分国有组织和上市公司,设置内审机构属于强制规定,实际上并没有太大的功能空间。
其次,内审机构设置之初雄心勃勃,后来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发挥预期的功能,慢慢进入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闲置状态。
还有一些组织特别是部分民营企业,设置内审机构属于叶公好龙,这个以后再细说。
无论是哪种原因,从经济性的角度分析,客观而言,但凡被边缘化的内审机构,主要是没有体现出显性价值,没有发挥为组织增值的功能,最终成了组织体内的闲置器官,呈现出了越是不体现价值,越是被边缘化,越边缘化越没有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去增值,从而越来越没有价值的恶性循环。
要打破这种死循环,摆脱边缘化的尴尬局面,我的建议是做好“两手”,即学一手,露一手。
先说学一手,边缘化虽然是一种不利格局,但也有一些可以利用的“好处”,比如不被重视也就意味着组织对内审的期待不高,任务不多,事少人闲,与之对应的是,内审人员有相对充裕的时间去学习和培训,强化内审人员和机构的内功。
内审机构完全可以从此入手,化不利为有利,考虑从多个方面去学习和实践,比如从组织的战略层面着眼,学习管理和内控,提升宏观把握的能力,从组织的主要业务入手,学习主营业务的流程、关键点,提高识别风险点的能力,从内审专业出发,提高内审的专业水平,包括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
露一手,也就是要重视和抓住每一次机会,再小的审计任务,再不起眼的疑点,都要以十二分的认真态度去对待,做深做透,至少,体现出优良的专业性和工作作风。
如果拿出手的最终成果,能够超出组织管理层的期待,通过点滴、不断的展示和渗透,边缘化的脸谱才可能会慢慢松动,从而产生良性变化。
学一手是为了练内功,只有内功提升,机会来了,才有实力去露一手,而露一手说到底,需要学的那一手来做为支撑,同时,通过露一手,也才能发现自身能力的缺陷,转而再去不断学,如此就进入了良性循环。
总之,在边缘化甚至闲置废弃状态的内审机构,复活的唯一突破口,还是要通过启动内在力量,利用好“小”、“弱”、“闲”中隐藏的机会,积蓄动能,打破外在的不利局面。
说易行难,任重道远,切忌坐等,出发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