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会让财务人员下岗?
这几天无意中又看到有人写财务共享的文章,督促财务人员“与时俱进”,“加强学习”,不断提高。
让大家学习吗,是好事儿。
但危言耸听就有点过了。
实施财务共享,财务人员就要下岗失业了?
财务共享是啥新东西?
根本不是吗,不要说国外,外企在中国就不知道都搞了好多年了。
这个东西本质上,就是管理到了什么阶段,有什么样的需要,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这是企业发展的正常情况。
而中国,很多事儿就不正常,就像ERP一样,到了中国就成了“咦,啊,屁”。
很多时候,因为做这个事儿的出发点不一样,推动人不一样,组织实施的想法不一样,结果就不一样了。
ERP让企业效率提高了,精简人员了?
不见得吧。
财务共享也一样,很多时候,大家是为了炒作这个概念来做这个事儿的。
1 谁需要财务共享?
※民营企业
咱先看看民营企业吧。
在中关村,无意中看到八戒网现在推的代理记账,全年费用2000元人民币。
是人民币啊,不是美元。
各种小公司的福音啊。
具体凭证传递、信息生成是通过什么方式我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八戒网的核算人员应该是集中的,不用想也知道是财务共享模式。
小民营企业本身也不会雇佣专职会计,不规模,成本太高。要么找兼职,要么熟人帮忙,要么会计公司代理。
八戒网这种财务共享,推动的是会计代理业务的整合,将促进这个行业的集中和优化。
财务人员无非是进入的组织会发生变化,下不下岗的,也未必,毕竟大量的中小企业死了一批还有下一批,双创吗。
大一点的民营企业,能活下来的,本身就都是精打细算,财务部建立的时候就是天然具有集中核算的属性,只不过基础数据和财务数据的转化上还存在人工操作。但财务人员绝对不会多到都不用加班的地步。
通过信息系统的升级、改造,实现业务端数据传递到财务系统,生成财务信息,也很容易做到。无非是成本效率的考量。
钱不多,就能实现,提高核算效率,老板一定支持;钱多,免谈啊,用人干。
第一种情况下,作为财务部门领导的你,告诉老板,财务人有点多了,可以下岗了。
哪个公司的财务部门有这样的情况?
你一定是告诉老板,财务部门工作压力太大了,再不改进系统流程,财务系统会崩溃,要不就要再增加人手。做这个事儿,是减压和避免增加人手。
这才是民营企业。
所以,不论大小,民营企业都需要财务共享。
呆在中间这一层的民营企业,有信息安全啊,家族管理啊,等等各种问题,有几个会计就够了,未必会搞什么新鲜东西。
所以,财务共享,对民营企业财务影响不大。
※外资企业
对于真正的外资企业,能跑到中国来,做到现在,都是比较强大的。
财务管理的模式从来都是根据发展需要来的。
叫不叫共享无所谓,实际集中管控即可。
核算可以让印度做,但既然在中国,税这一关就跑不掉,还得中国财务做来得方便。
个人认为,不论你中国财务共享喊得多响,也不会影响外资企业既有的财务管理模式。
※国企
国企现在太强大了。
不论谁经营,都死不了;不论谁想改变,都太难了,只能改变自己。
财务共享就像一阵风,刮遍了大江南北的国企。
必须搞,别人都在搞,我们也要搞。
国企最需要财务共享,规模大啊,人多啊,钱也多啊。
不过,太难了。
不是一般的难。
就像当年上ERP一样,业务流程再造不?内控体系统一起来?哪个领导负责实施?
想想都头痛啊。
国企太需要搞了。
但国企财务人员能下岗吗?
2 财务共享的本质是什么?
总能看到各种各样的系统搭建图、流程图,等等,不把你看晕,誓不罢休。
原因无他,这样做显得专业。
说这个问题,说多了,就能扯到会计理论界总说的信息系统论和管理艺术论。
这时候,用用信息系统理论,财务共享无非就是改进了一下信息加工过程。
要是从管理角度看,这个事儿太低级。
无非就是会计核算工作提高了,各类信息加工的快了点。快不快还真不好说,要看企业管理环境。
个人观点管理的核心还是人。
信息系统无非就是个工具。
工具用好了,效率可以提高,但无非就是工具和手段问题。
一个工具,能替代人?
如果本身组织的人员管理就存在问题,管理改进的时候,一部分作为工具存在的人,可能会被取代。
但实质的管理没有发生改变,只是工具改进了,可能是好的工具和差的工具并存。
呵呵,这话有点绕,你懂的。
今日核心话题总结:
财务共享是一种管理模式,好不好用,取决于公司的管理基础和需求,对真正做事的财务人员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