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整改,不审计
作者:成岩
今天下班时在电梯里碰到其他部门的一个大姐,随口问了句最近在忙什么?
她无比怨念地跟我说:“还不是你们审计给找的事,查完了问题要我们做整改,你们拍拍屁股走人了,剩下的活都推给我们......BlaBlaBla......“
我好后悔,那么多可以八卦的话题为什么偏偏提起这个!幸好电梯门及时打开,我急忙跟大姐挥了挥手就溜了。
估计跟这个大姐持同样观点的人不在少数,整改是做给审计看的,抱着这样的心态开展整改工作,其效果可想而知。
可是,对于内部审计来说,对发现问题进行整改是实现审计价值的重要环节,如果整改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内部审计的价值则难以体现。
所以,对审计人员来讲,如何推动各部门做好审计整改,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个人看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明确整改责任
说起来,整改责任应该是很明晰的,哪个部门出现的问题,就应当由哪个部门负责整改。
但是在实践中,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情况,主责部门并非十分明晰。
例如,有一类问题叫“历史遗留问题”,由于人、事、物的种种变迁,很难找到明确的主责部门落实整改;又如,当一项整改涉及多个部门时,很容易出现互相推诿、避重就轻等情况。
所以,推动整改落实,首先需要避免整改责任不清。
一方面可以从制度规定入手,即在制度中明确提出对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要求和责任分工。
另一方面,审计人员也需要做好对整改事项的分解,尽量形成明确、具体的待整改事项清单,避免笼统、模糊,导致难以确定整改责任及分工。
完善整改跟踪工作流程
标准化的工作模式,有利于整改跟踪工作得到其他部门的认同,也有利于审计部门对整改跟踪质量进行管理。
如果缺乏统一、标准的操作方式,会使整改跟踪工作显得可有可无,难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也会使审计人在操作过程中因标准不一,而对整改效果做出主观评价,不利于整改跟踪工作的质量控制。
因此,内审部门需要建立标准的整改跟踪工作流程,对整改跟踪的工作要求、组织方式、开展流程、操作标准等进行明确规定,将整改跟踪工作固化成为审计项目开展的重要环节。
对整改情况给予适当的评价与反馈
对整改情况进行跟踪,主要目的之一是评价整改工作是否落实到位。
有些审计人员做整改跟踪时,大概是出于报喜不报忧的考虑,仅把已经完成整改的事项做一个简单的统计,进而体现审计工作的效果。
但是“哪些事项还没有整改”,”是否还存在风险隐患”,这些问题都被忽略了。
做好整改跟踪,应当对需要整改的事项进行逐一核对,对每一项的整改效果进行评价,避免重要事项遗漏,对于尚未整改的事项还应当向相关人员和部门了解并核实原因。
同时,整改的结果也需要进行适当的反馈,例如向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反馈,有利于从部门层面推动整改落实,向公司管理层反馈,有利于解决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也有利于引起各部门的重视。
当然,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想办法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考核并进行责任追究,这需要有一套合理的评价体系,也需要来自于管理层的理解与支持。
总之,虽然内审不承担具体的整改责任,但是通过跟踪与评价积极推动整改落实,则是内审人员的分内之事,也是决定审计工作价值是否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
请各位内审同行务必高度重视审计整改跟踪工作,毕竟人民日报都说过:“没有整改的审计,效果等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