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往上窜,内审有活干
作者:成岩
银行内审的小伙伴们,看到这个标题,是不是有点不爽啊,哈哈,等你看完,再来打我,一定要来打我哦。
话说,狼狼饿狗,银行在街上遇到了P2P,双方有了这样一次对话:
银行:我是正规军。
P2P:我收益高。
银行:我网点多,系统好,结算快。
P2P:我收益高。
P2P:我收益高。
银行:我们能不能不说收益的事!
P2P:我抵押贷款不良率低,你不良贷款多。
银行:……
P2P:我平台交易流动性好,你不良贷款多。
银行:……
说完段子,再来看看新闻:
“截至6月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81%,相较于一季度末的1.75%继续攀升。“
”银监会有关人士表示,中国银行业正面临自2004年国有银行核销处置不良资产、改制上市以来最严峻的经营压力,并且这种压力短期内难以扭转。”
银行的寒冬真的要来了?是的,已经来了。
中午的食堂仍旧是人声鼎沸,有人诉说家长里短,有人吐槽极品客户。
说起眼前的寒冬,大家的态度倒是相似的——“年年难过年年过,年年过的还不错。”
不过,对于以找问题为乐趣的内审,不需要一点点防备就能看得见的事实是:新常态,L型,不良资产不断窜升。
作为风险防御的第三道防线,在不良资产持续攀升的情况下,究竟可以做些什么呢?
这个话题估计扯起来,没有十几页纸是画不上句号的,今天,就简单说两句不成熟的想法:
·翻翻制度是否健全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几乎所有的问题都可以归咎于管理机制不健全或者是制度执行不到位。
但是考虑到管理的难度和成本,实际是无法设计并执行一套完美的制度,那么就需要突出重点,强调对关键环节的监督。
比如,作为一名热爱研究制度的内审狗,没事翻翻押品管理制度,咦,好像对抵押的房地产没有规定动态估值的间隔,还有,特殊情况下,是否可以提高动态估值的频率,还有,押品权属证书有没有定期盘点制度。既然冬天来了,就先要扎好制度的藩篱,如果有漏洞,快给高层汇报。
·看看风控措施落实
风险管控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资产质量,在不良资产持续增加的情况下,各项风险管理措施有效落实,能够为企业处置不良资产、挽回损失提供有力保障。
但是,在实践中,风险管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却比比皆是。在经营情况较好的时候,贷款企业能够正常还款,项目平稳结束,风控措施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很难暴露。
在当前形势下,风控措施落实不到位将带来巨大隐患。
对情况不太好的项目,例如房地产、矿产项目,应当对项目推进过程中落实风控要求的情况进行核实,例如对抵押物权属、担保有效性等进行抽查,该登记的是否登记了,相关权属证书保管是否安全靠谱。
如果能提前发现风险隐患,可以早做准备,为后续采取保全措施争取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关注一下资产处置
为了在风险出现的第一时间就进行处置,业务部门总是希望能够快速处理债权转让或资产处置事项。
因此在这个环节,可能会出现很多例外、特批事项,好好看看审核把关的情况,或许会有意外发现。
要对转让和处置的合规性予以关注,包括申请、审查、审批以及具体经办过程是否符合规定流程,是否满足授权标准等。
此外,对转让及处置价格的合理性,也需要保持适当关注。
虽然内审难以直接判断价格是否适当,但是可以通过对相关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来判断价格是否受到不恰当的影响。
例如,资产评估机构如何选定的,有无直接指定的情况?转让或处置价格与市场平均水平比较,是否明显与市场行情不符?是否确实存在能够对价格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也就是说,如果回答“高或低”的问题存在难度,可以将其转变成“是或否”的问题来进行判断。
其他方面,真的还有很多,容我周末再好好想想。
不良攀升,内审的活就会多起来,这个基本是肯定的,做好接大礼包的准备吧。
我说完了,你说什么,不爽?
看看人家志玲,被一只疯狗咬了,都没有不爽哎,做人,还是宽容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