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犯过的错—审计报告篇
作者:成岩
半年前,部门要对工作不满两年的小朋友做一次测试,考察他们的学习成长情况,于是召集了三五个人准备一份内部审计专业与实务测试题。
这三五人凑在一起,竟然找到了一种神秘出题组的感觉,每天加班加点、苦思冥想,最终确定了一套有水平有难度的考试题。
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题目是“审计报告改错”,错误点设计的隐蔽、狡猾有内涵,把审计人员常犯的错误做了个集合,用出题者的说法是,每一处错误背后都有一个被骂的狗血淋头的曾经。
辣么,今天就跟大家一起回忆一下,那些年我们在写审计报告时犯过的错误。
第一类是主次不清、重点不突出。
也许是因为每一个问题的查证都占用了审计人员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手心手背都是肉,写报告的时候就出现了难以取舍的局面。
有时会事无巨细地把所有问题都呈现在报告中,有时还要把一些不影响问题实质的细枝末节也写得清清楚楚。
此时,审计人员可以长出一口气,终于把我看到的所有内容都写进去了,但是读者就会一头雾水,到底这份报告是在讲什么?
审计报告的目的是,让读者在短时间内对被审计的事项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对存在的问题和风险有所了解。
所以需要有合理的结构和布局,把发现的问题按照复杂、严重的程度进行分类、排序和取舍,突出紧急、严重的问题,避免一勺烩。
第二类是前后矛盾或是牛头不对马嘴。
大家可能会质疑,审计人员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可惜这类问题的确存在于我们的报告中,而且还不易察觉。
例如,对同一事项,在审计报告的评价部分进行了肯定,但是在问题描述部分又提出存在严重违规情形及风险隐患,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又如,把“制度规定存在漏洞”的问题放在违规事项这一大类中反映,问题类别与问题实质无法对应。
出现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在起草报告阶段,没有对问题进行梳理,也未明确报告整体的逻辑架构,而是简单地根据报告框架对问题进行堆砌、罗列。
在后期修改、润色的过程中,也未关注报告的整体脉络,最终出现了前后矛盾或者牛头不对马嘴的情况。
第三类是问题表述与审计结论不相符。
曾经在一份审计报告中看到这样的结论:“故意拆分报销以降低审批级次”,但是对问题的描述仅涉及拆分报销行为,未对是否故意进行分析。
出现此类问题,主要原因是撰写报告的过程中,没有对证据链进行梳理分析,忽视了对细节的推敲,导致对问题的表述和分析与审计结论不符。
突然发现,那些年在审计报告中出现的错误简直是千姿百态、百花齐放~今天是说不完了,下次再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