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人应具备的"工匠精神"
当下,“工匠精神”成了热门名词,各行各业都在讨论“工匠精神”,会计行业也不例外。在众多讨论中,不做急功近利的“毛毛匠”,而是“慢工出细活”的能工巧匠,基本形成了大家的共识,意思就是在制造初级粗坯产品的基础上,出精品,在粗放经营的基础上精益求精,提质量,创品牌等等。这些都是理所应当的。我认为,会计人的“工匠精神”,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以下方面的精神。
一、创造精神
众所周知,鲁班被民间工匠们奉为一代宗师,一直传承至今。为什么他会被工匠们一直传承并奉为一代宗师呢?这和他的创造精神是分不开的。鲁班为了更好的工作,更快的工作,更优质的工作,他发明创造了许多工具和技艺。如锯子、墨斗等都是他在劳作之中通过细心的观察与揣摩,反复的试验,然后发明创造出来的。有些技艺,如他在楚国创造性地提出的“土堆亭”、“鱼梁柱”在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条件下解决了在常人想来无法解决的难题。
也许有人会问,会计这门科学,讲究的就是严谨,一定要遵守各项法律法规,怎么还可能创造呢?其实严谨与守法并不代表不能创造,并不是说一定要墨守成规因循守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在发展。例如随着信息社会的日益发展,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否则就会被时代所淘汰。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资源会计学、环境会计学等等会计学科里面的新兴学科也是会计人创造性地提出来并被运用到了实践中的。
“大匠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说的是即使是大师,他也只能传授学生规矩与方法,而不能让他变得机巧。这说明我们在学习前人的基础上,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在技能上有所提高,有所创新,有所突破。
二、“匠心”精神
匠心独运、独具匠心、匠心巧妙等等成语,其中都有一个词“匠心”。怎么理解匠心呢?我认为,匠心是有别于其他心思的。在现代化生产条件下,以模具和流水作业线作为典型代表,很难做到有别于其他;甚至现代办公条件下,剪切、复制、粘贴被广泛运用,已很难见到有别于其他;更有甚者,动物都开始进行了克隆!这一切,来源于心,心思。因为只有有了这种流水线的心思、复制的心思、克隆的心思,才能制造出这样的生产线,才能复制出这样的文本,也才能克隆出这样的动物。而我们现在说的这种“匠心”,就是和上述种种心思相反的一种心思。这种心思,正因为其独到、独运,才显得巧妙,才显得别具一格。
也许有人会说,会计实行的是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与准则,怎么可能去别具一格呢?明朝理学家朱熹的理论“理一分殊”能够很好的解释这一问题。他用“月印万川”这一通俗易懂的现象进行解释。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可是倒映在江河湖海中的月亮却有一万个,而且一万个都不相同。是不是天上的月亮本来就不同呢?不是的,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只不过江河湖海各自的形状特征等不一样,导致了月亮的不一样。而且它们都反映了月亮的全部,而不是月亮的部分。同理,会计人可以运用统一的会计法律法规与会计准则,但是在会计分析、会计处理、方式方法的选择与运用方面,都可以根据的实际情况有自己的选择,这就是匠心。
这种匠心,体现在审计方面就是审计人员的职业敏感性与职业判断,体现在会计方面就是会计人的职业判断与独特的会计个性。每个企业的情况都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企业不同时期的情况又是各不相同的,会计人员在处理会计业务时,不会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也不会处理两片相同的叶子。这就是匠心在会计中的运用。
三、合作精神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这里面也有一种“工匠精神”,合作精神。三个臭皮匠,都是平凡普通的匠人,没有丝毫的突出之处,没有奇特之才,但他们彼此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力,便能众人划大桨,开动大帆船。
会计人也是平凡普通的工作人员,但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将自己与其他的业务部门隔离开来,如果那样,则是一个做死账的会计,不熟悉实际情况的会计。只有当会计人融入业务部门,和业务人员进行了充分的沟通后,他所处理的会计事项才会符合企业的业务实质,业务信息才能及时转化为财务信息,财务信息反过来又迅速为业务服务,达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这个时候,会计人的合作精神的价值便全部体现出来。
一带一路,互联互通,合作共赢是合作精神体现出来的大格局,会计人既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互联互通,也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互联互通,既可以实现企业内部的合作共赢,也可以实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共赢。会计人的合作精神肯定有助于企业效益的最大化,为企业的发展营造更加和谐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