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分层标准 是一种怎样的指引
题记:今天不是戏说了,所以此文非段子。但也仅仅是个人思考,有感而发而已,照旧鼓励当作感想文使用,严禁拿去指导实际业务。
标准一:鼓励低效逐利和大量债务融资的可能
净利润的确是盈利能力的体现,但如果不考虑对应的收入规模,则,单纯的净利润有可能只是低效收入的堆积结果。例如,毛利率30%的10亿收入,和毛利率1%的300亿收入,哪个好?或者有人说,后者占据了所有市场,干掉了竞争对手,前程远大,但是,1%的毛利率多么脆弱大家都懂的,300亿收入需要多少资金支撑大家也懂的。
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是否鼓励了债务融资呢?如果一家企业,大量做债务融资,大股东各种担保,找来钱,然后使劲堆积低效收入获取利润,也是可能的。财务杠杆,真的很美吗?
所以,有网友问:为何不用总资产收益率?
标准二:为了成长,亏损也可以吗?
标准一要求了利润,没要求利润质量,而标准二,连盈利都不要求了。只看收入规模和增长情况,那么,亏损可以吗?
只要肯接受低于行业水平的利润率,收入就会源源而来。肯烧钱换市场,就能以巨大成本换来较大收入,这使雪想起初创的砸钱培养用户的互联网公司们,以及土豪家的烧钱不盈利的公司们。
且看多少家收入很大、严重亏损的公司被划分到创新层。
标准三:大即美
这个标准,是否有漂亮的营收,是否盈利,都没关系,市值、净资产够大就行了。其实很多a股壳都符合这个标准嘛。
一想到砸6亿投资就能符合这标准,耳畔似乎响起小贩的吆喝:“大额摆账显账啦,打款快,成本低廉……”
完成过融资
这个要求,或许是想筛选出“市场认可”的公司,但是,融资这件事,有多少是定向增发给老股东啊,君不见多少公司,连续亏损,还左一个增发,右一个增发,孜孜不倦往里填钱……
并购是王道?
无论收入还是利润,想增长,努力开拓市场是艰苦的,做并购却也是一条不错的路。反正非同一控制下合并报表不追并上年数字,也就是说,花钱购买的都只是当年收入、利润,对于增长率指标那是很有帮助的呀。
期待看见众多的新三板并购基金活跃非凡!
总结
没有十全十美的指标,所以,设置任何指标,都可能把一些“不怎么好的公司”分到漂亮层级,因此呢,考虑到指标们的局限性,最好不要给创新层公司过于优惠的政策,那样不仅不完全公平,也会使公司们在上述指引下,做出一些呆萌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