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与我们的GDP增长
打开今日头条,热点新闻有:乌镇的世界互联会大会、特朗普的百日新政、林丹在妻子孕期出轨……
一扫而过!
再查一下北京天气,“雾霾橙色预警,重度污染212,尽量减少外出”。
唉!今天下午、晚上都有课,不得不外出。
出门时戴上防雾霾口罩吧!
但防雾霾口罩真的能防PM2.5?
于是又想到,为什么我们经济发展的目标不能定为“更高品质的生活”、“绿色GDP”呢?为什么我们要保6.5-7%的GDP增长呢?
记得前些年有一个报道说:一项令人震惊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空气污染,将缩短北方居民平均寿命5.5年,并且会致使更多人群罹患肺癌、心脏病和中风。
5.5年,很可怕的一个数字。
去年3月份,前央视记者柴静自费百万拍摄的环保纪录片《穹顶之下》通过多家网站播映后,引爆了公众对该纪录片的关注和对雾霾的讨论。据统计,播放量过2亿。
一年多过去了,中国的空气质量到底提高了多少?
既然脑中想到了空气污染、GDP和有品质的生活,今天的公众号文章,就转发一下本人2012年5月31日的QQ日记“中国经济,一笔糊涂账”中关于GDP的讨论吧。
我在日记中是这么写的:
第一,指标问题。衡量中国经济的规模和发展速度,一个基本的指标是GDP,但GDP这个指标,真正是个P。大家都知道,质和量是统一的,离开了“质”来讨论“量”没什么意义。而我们现在的GDP统计恰恰就是这么个东西。门前一条路,今天刚修好,没过几天挖得乱七八糟,重新再修,居民不堪其扰,环境遭到破坏,但GDP不断增长。所以,一国经济是不是有增长,是不是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不是看它的GDP规模有多大(GDP只是个流量,年末就归为零),而要看这个国家的财富存量有没有真正地、有质量地增加,民众生活水平有没有提高。
第二,统计口径。GDP的计算方法有多种,但支出法也好,收入法也好。我们计算的是明的收入,还有很大一块隐形收入没有统计进去。这个隐形收入有多大呢?根据王小鲁博士的估计,2008年中国有9.26万亿元隐形收入被统计遗漏,其中有5.4万亿元的灰色收入。构成这些灰色收入的主要来源是:钱权交易,以权谋私;公共投资与腐败;土地收益的分配;其他垄断收益的分配。由于灰色收入大量集中在部分高收入人群,所以,城镇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26倍左右,而不是官方统计显示的9倍。而全国最高收入和最低收入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65倍左右,而不是官方统计显示的23倍。灰色收入带来的社会公平问题暂且不讨论,但它使GDP的数据严重失真是毋庸置疑的。
第三,生命代价。为了取得GDP的增长,我们往往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矿难、血铅、煤气爆炸等,夺去了太多工人的生命。而对生命的价值你如何估算?又如何能够估算得准确?中国的GDP,有太多的血和泪!
第四,环境污染。前江西省工信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在利润较上年增加近4倍的2011年,该省稀土行业全年利润仅为65亿元(也就是说,前些年该省稀土行业一年的利润才10多个亿)。但是,仅仅一个赣州市,由于稀土开采带来的治污成本就需要380亿元。这个380亿元的天价治污成本,已经超过了赣州市所在的江西省稀土全行业多年累积的利润。关于稀土开采对环境污染,央视2台有专门报道。空气质量下降、环境的污染的成本,我们在计算利润时考虑了么?我们现在的不少做法是杀鸡取卵,是对不起下一代的。
第五,产品质量。有一则笑话:某农夫因生活艰难,想不开要自杀,一仰脖子喝下去一大瓶敌敌畏,家人发现后,号啕大哭。但没过一会儿,农夫醒来,毫发无损。家人转悲为喜,立即去商场买酒庆祝。没想到是,该农夫刚喝了几口酒,就喝死了!对于中国产品的假冒伪劣,我们每个人都有切肤之痛。东“鞋”西“毒”南“地”北“钙”包围党中央的图片在网络上盛传,民众在无奈之中,也只得调侃取乐! 更可悲的是,很多被假货害过的人一边骂着、痛恨着造假,一边由于利益驱使、信仰缺失、守不住道德底线,在不同程度地造着假。
总之,我们的GDP里确实有着很多的血和泪;我们的GDP计量,确实也是糊里糊涂。依据这样一个糊涂账本提供的数据来进行重大决策,很难提高科学决策水平?还谈什么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效率与公平?
每当我在电视中看到国内宏观经济学家们鼓噪中国经济规模若干年后要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时,就立即转换频道,实在是听不下去:要是按照大跃进时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那种弄虚作假的算法,我们的GDP几天内就能超过美国;要是按现在这种做法和GDP算法,我们也许10多年后会超过美国;要是继续现在的这种经济发展方式,但是按财富有质量的增长来衡量中国经济,超过美国,怎么超?
文章看完了?
提醒一下:出门前查查当地的空气质量,若雾霾严重,记得戴上防PM2.5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