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道做审计就必须扑在底稿上加班吗?
今天看到一句话,叫无心法,走不远,无算法,活不成。
我之前给大家推荐过一本书,叫做《10堂极简概率课》,这本书非常的阴险。
书名中叫做极简,但是内容确实极其的残忍,极其的惨无人道。为什么呢,因为这本书的作者是来自于斯坦福数学教授和哲学教授,他们俩合写的书,数学加上哲学,何止惨无人道,更是彼此的雪上加霜。
读这本书你会哭,但是我又十分的推荐。
因为如果我们把哲学看作是心法,那么数学其实就是算法,这是一本完美的心法与算法的结合。无论是企业家、艺术家,还是各个领域中非常非常厉害的人,你与他们沟通的时候,你都能够感受到,他们都是心法和算法的混合高手。
我们小时候上学,学校把学科分成了文理课,学生也被分成了文科生和理科生,我个人觉得毫无意义,好像理科生就是研究算法和数字的,就是研究经济统计的,但是实际上,你仔细去研究和品味,经济学本身就是心理学。
前几天,我的文章里聊到了使命、愿景和价值观,在很多人看来,也许它很虚渺,但是实际上,这是一种工具,以会计师事务所来说,会计师事务所本身属于被算法驱动的企业,因为要处理大量的数字,大量的逻辑,但是即使是国内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也出现了一夜之间崩塌的情况,原因就是,缺乏心法,为什么审计行业这十年来发展极其缓慢,因为缺乏心法。
缺乏算法,会让你失去核心竞争力,缺乏心法,会让你越来越落后。
所以就如同武功秘籍一样,要练成高超的武功绝学,不仅仅要练习招式,更要练习内功。
就如同我们做财务、做审计一样,做账简单,做底稿也简单,写报告也有模板,这些都只是招式,但是在招式背后,如何才能成为高手,靠的是背后对于业务的理解,对于商业的理解,对于财务和审计思维的建立。
这些招式是算法,这些思维就是心法。
昨天晚上开了一会直播,跟大家聊了聊关于CPA考试,关于财务人的发展,有朋友留言说,做了财务和审计之后,这些年也走过很多弯路。
事实上,谁也又何尝不是走了很多弯路呢,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弯路正是成长的过程。
但是我们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并不想走太多的弯路,我们希望我们能够早点看明白很多事情。哈佛有本书,叫做《当时知道就好了》,看到这个书名,就让我有了很多的想法,有多少事情,是当时知道就好了呢?
在我刚进入审计行业的时候,每天就是抽凭和底稿,回顾之前的很多文章,我也写过很多关于如何做底稿,和我曾经对于审计的看法。我觉得审计工作就是在玩连连看,把企业的账薄的数字链接到底稿上,就是这样的工作。
我不知道有多少看过我之前写过的这篇文章,你去搜一搜,还能够搜到。那正是基于当时的经验、经历和不成熟的思考。
时过境迁,再回首曾经,也不免感叹,如果当时知道就好了。
如果能够早点意识到审计的思维思路,如果能够早点有意识的积累更多的资源,如果能够早点学习更多的运营方式,如果能够早点...
所以其实看到现在的孩子们依然每天一门心思的扑在底稿上,又是一种难言的滋味。
你给他们将审计的价值和思维,你给他们传递审计的未来和发展,他们听不懂,你引导他们,他们依然无从下手。
很多时候,不是他们不想成长,不想发展,不想动脑子,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思考,不知道脑子往哪动。
8月份我们将开始尝试一件新的事情,就是我们审计工坊的又一次迭代和改版,这一期的审计工坊,所有曾经购买过任何一期审计工坊的伙伴,都可以参加。
从去年10月份开始,我们专注于研究和研发了精益审计七步法,希望带领大家从审计思维和思路开始做审计,用思维指导行动,而不是变成磨审计底稿的驴。这半年多来,有一些成效,但是远远达不到我们的目标。
所以上个月,我们基于此,又重新磨了在建工程的审计这一期的内容,基于这一期的内容,我们研发了新的《精益审计实践手册》,我们会把这个手册给到所有人,然后手把手带着你,深度的体验审计,深度的手把手带着你体验从审计思维做审计的模式。让大家体验过之后,才能真正的明白,原来审计是可以这样的做的,审计做起来真的没那么难,甚至很有趣。
未来,我们还将针对每一个审计的环节,给到大家更多的思维工具、审计模型、思考工具等,全方面的去研究和打造精益审计的思路和实践。
本周末,也就是后天,我本期的审计工坊会为大家带来:CPA的通关秘籍,由五个与通过CPA六门的蜜果,为大家奉献她总结的备考实践。
如何能够突破,如何能够成长,到底要如何选择道路,到底要如何实现未来,其实底层的逻辑是一样的,就是我们要去学习和锻炼关键的技能,这个关键的技能是能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技能。
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只会合并报表,只会做底稿,只会做报表,这在未来,甚至现在,早已经不是什么核心技能了,因为它几乎没有什么竞争力。
另外就是选择,对于大部分人财务和审计人来说,他们的选择方向太少了,所以才造成了内卷。事实上不是选择少,而是大部分人没有想到。
就比如说,很多人问我,为什么不去挂合伙人,为什么不开个事务所,我常常会说:为什么要挂合伙人,为什么要开事务所呢?
好像我们做审计的,就只有这么一条路吗?
恰恰不是,之前我连续直播了两期,大概13个小时,为大家分享了财务审计人的一百种职业方向,其实什么选择,就是带给我们更多的可能性,更多的可能性,就意味着更多的机会,更多的惊喜,更多的突破边界。
一条路走到黑,往往你的天赋终会被埋没。
我们大部分财务人和审计人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所以在他们的脑子里,好像要么去企业做会计,然后财务经理,甚至财务总监。要么去就是在事务所做审计助理,项目经理,甚至合伙人。好像也就这么两条大概的路线,无论是有些去了投行券商,或者自己开个所,其实也是这两条大方向的分支。
在十年前,好像确实应该这样,在不跑偏的大方向上,一路试错成长。
但是现在的环境,早已不同于十年前的环境,就像十年前如果你说你想做网红,可能你的父母要一巴掌扇过来,那是不务正业。但是现在,各个行业都需要网红,甚至有很多专门培养网红的专业公司,网红不再是贬义词,而是一种职业、一种职能,甚至一种营销和销售方式。
不仅仅是娱乐,律师、财务、公安干警、官方媒体等等,都在利用各类平台宣扬着自己的主张,这就是时代的变化。
很多人,很多企业,不是他们实力不行,而是最终输给了时代。
前几天写的那篇文章,为什么我们是不像审计的审计组织,这就是心法和算法的结合。
为什么不像审计,是因为大家对审计已经形成了固有的刻板印象,就如同大家普遍认为财务价值不高或者审计价值不高一样,难道做审计就必须扑在底稿上加班吗?并不是,我们就是想传递给所有的财务人和审计人,审计人一样可以花枝招展,审计人一样可以看遍世界,审计人不固板,审计人可以很快乐。
同样的,我们这些人里,大部分都是注册会计师,大部分都是活跃在各大事务所的项目经理们,有内资八大的,也有四大的。
就如同有句老话,上的了厅堂,下得了厨房,我们既可以换上一身西装,行走于审计项目,也可以瞬间放下底稿和报告,回归到生活,高频的角色变化,真正做到一手事业,一手生活,一手梦想。
最近,我在星球里持续的更新了审计人成长的路线图和审计人的技能树,其实无非几个方面,建立审计的认知,这是所有做审计人的第一步,而绝不是底稿。
建立了认知,才能去审计的每一个环节中,提高自己的专业实践。
而专业是我们作为财务审计最底层最底层的能力,突破底层,破土而出,需要各种软性能力的协同和加持。
最后结出果实,需要大量的资源和合作,才能实现新的突破和长久的发展。
总之,我们既要心法,也要算法,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