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审新人在报告撰写中应避免的八个问题
审计报告,尤其是内部审计报告,不仅要客观公正,还要准确表达。说句夸张的话,审计报告里的每一句话都要有理有据。这样,报告阅读者既能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或被审计人,也会对审计人员的专业性有所信任。不恰当的审计描述,可能会影响报告阅读者的判断,甚至可能对决策造成不良影响。刚踏上内部审计岗位的新人在报告撰写中,应避免以下八大问题,而且还要在撰写审计报告中不断总结,减少犯一些低级错误。
一、语言意思表达不准确
例如:业务收入“连续四年呈增长态势”与“连续四年正增长” 两种表达方式有不同的含义,“增长态势”也可能个别年份有下降的可能。另外,“增长态势”也有一些主观判断的因素在里面。
二、过于笼统,不能反映实际情况
例如:基本情况介绍中,“201X年某业务渠道未完成年度任务”,未完成年度任务也有不同情况,如完成98%和完成60%是有明显差别的,所以应根据具体数据进行具体评价。
三、用词重复,影响表达效果
例如:“以持续有效组织发展为重点,加强业务队伍建设,以业务组合格达标为重点”,同时出现两个“重点”,到底哪个是重点?
四、照搬总结或述职报告,未进行客观核实
例如: “XX分公司筹建期间销售人力达到2500人,业务收入达到1000万元;创造机构筹建时的最好成绩。”直接照搬述职报告里或总结里的描述,没有经过审计的验证,不能引用到审计报告中。
五、标题扩大职责范围
例如:某机构副总经理离任报告中,“公司经营业绩达成及业务品质方面”、“公司财务预算执行及财务管控方面”这些小标题不准确,因为副总经理仅分管某些业务渠道,标题不能带“公司”,而是某业务渠道或工作。
六、问题定性未准确界定管理责任
例如:在对某分公司副总经理经济责任报告报告中,对销售宣传问题的描述中“产品说明会宣传课件存在不合规现象”,这是对现象的描述,未界定该问题与该被审计对象的管理责任,如可描述为“宣传课件未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管理”。
七、语句不通顺,因果关系不清晰
例如:“通过加强营销文化建设,所分管业务渠道的销售收入有效增长…”,通过文化建设就能使业务收入有所增长?虽然两者可能有间接关系,但这样的描述因果关系不清晰或者关联性不强。
八、问题定性未能涵盖所有问题表现
例如:某个审计发现问题包括有三个不同主体的小问题,而对该审计发现问题的定性中,只涵盖了两个小问题,不能对三个问题进行总括的概述。
其实,不仅内审新人可能犯一些低级错误,一些有经验的内审人员也会犯一些初级错误,其中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对于内审新人来说,可以像小学生那样,准备一个“错题本”,把在审计报告撰写中犯过的错误记下来,避免今后犯同样的错误。写好审计报告的第一大“秘诀”就是用心,不然尽管再努力,仍然不会发现真正的问题所在。
大部分审计报告不一定像文学作品那样需要逐字逐句那样精雕细琢,但是如果有兴趣,审计人员也可以像“挑别人毛病”那样,自己逐字逐句挑挑自己审计报告的毛病。刻意练习才能获得最有效的进步。
(备注:此文第一次发表于2016年1月)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