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没有疫情,审计转型也是势在必行
内部审计在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无论是外力的推动,还是自身发展的“源动力”,内部审计在转型中求发展,在创新中求突破。2020年伊始,疫情爆发,对全球经济造成了沉重的打击。面对疫情,中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使疫情得到了控制。
2020年上半年,对于大多数审计人员来说也注定是难忘和“难过”的时光。这里所说的“难过”是指审计人员要克服诸多困难,想尽办法完成审计任务,难度要比以往更大。不少审计人员说,正是因为疫情倒逼审计数字化转型,通过信息技术应用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使远程审计或非现场审计更加精准,逐步摆脱对现场审计的依赖。但是如果我们深入想一下,即使没有疫情,我们也要努力实施审计的转型,使审计业务的发展更加适应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以及人工智能时代。不是因为疫情倒逼审计转型,而是疫情对审计的转型造成很大的障碍,无论是资源投入还是人力投入,使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协同难度也加大了。
好在中国的疫情得到了有效的遏制,也积累了防治疫情的先进经验,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这难得的环境下,审计人员更是要快马加鞭地开展审计的转型工作了。
一、内部审计转型的四个方面
参考工业企业的叫法,内部审计的转型可以从“人、技、料、法”四个方面进行转型。
1.“人”是指审计人员,审计人员的转型最根本的是理念的转型,如果理念没有转型,没有价值观的转型,就很难推动其他方面的转型。
2.“技”是指审计技术,尤其是信息计划要转化为审计技术,要通过技术的革新来推动审计的转型。
3.“料”是指审计对象,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审计手段的多样化,审计对象的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4.“法”是指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不一定直接作用于具体的审计检查,但是审计方法的创新能够推动审计更彻底的转型。“人、技、料、法”四个方面的转型相互促进,相互推动,对于审计转型来说,缺一不可。

二、内部审计转型的路径
1.审计人员的转型路径是审计人员从技术型向专家型的转变。你可能会问,不是还有技术专家吗?但是这里的专家不仅指具备多项技术,还具备前瞻性的思想和综合性的思维能力。
2.审计技术的转型路径是从数字化审计向智能化审计的转变。数字化审计只是信息技术应用的一个开端,最终的目的要实现智能化审计,让审计人员从繁琐的数据分析解脱出来,开展更有创造性的活动。
3.审计对象的转型路径是从审计全覆盖向审计“无死角”的转变。审计全覆盖是有条件、分阶段的全覆盖,而审计“无死角”是从治理层面、决策层面、经营层面、操作层面的各个环节都渗透进审计监督与评价。
4.审计方法的转型路径是从远程审计向持续审计的转变。现场审计的方法论与远程审计的方法论不同,持续审计的方法论也和远程审计的方法论不同。不过,持续审计的方法论应建立在远程审计方法论的基础上。

三、内部审计转型的内容
审计转型不止是以下内容,而且以下的内容也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审计部门,但是希望通过以下的列示为审计人员提供一部分转型的思路。
1.审计立项从“重要风险评估+专家经验”向“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专家判断”转型。只有依托于科学数据分析的专家判断才是客观的。专家经验的保质期可能会越来越短。
2.审计时段从事后审计向事中控制、事前预防审计转型。目前,大部分审计业务仍然停留在事后监督的局面。预防型审计的前提是审计的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能够获取更全面、质量更高的数据。
3.审计定位从“问题发现型”向“问题解决型”转型。审计人员要在不违反客观、独立性原则的基础上帮助组织解决问题,不仅要发现问题,还要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而且,要发现更深层次、别人看不到的问题,找对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4.审计人员从传统单一技能型向兼具数据分析能力、复合型转型。未来的审计人员是具备多种技能的“特种兵”,而不是只会完成单一任务的单一兵种。
5.审计地点从现场审计向“远程+现场”审计转型。越来越多的审计部门具备丰富和成功的远程、非现场审计经验。现场审计不可或缺,也不能被取代,但是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远程审计的比重会越来越高。
6.审计时点从阶段性审计向持续审计转型。基于审计信息系统可以嵌入业务系统,从而能实现持续性审计。
7.审计抽样从样本审计向“全量”审计转型。大数据审计可以实现“全量”审计,尽管这还是理想化的目标,但审计正朝着这个方向发展。
8.审计导向上从“单条业务线风险导向”审计向“多维全面识别风险导向”审计转型。风险导向审计已经被审计人员接受并实践,今后更需要关注不同业务风险的相互影响。
9.审计结果运用上从“围绕具体问题整改”向“促进完善制度流程与执行”转型。只有促进制度流程的完善和有效执行,才能防止动态问题的发生。
10.审计制度上从规范审计作业到明确审计顶层设计转型。审计制度不仅要指导和规范审计人员作业,还要为审计人员提供业务开展的制度保障。
11.审计覆盖上从重要风险、重点资源审计覆盖向多维审计全覆盖转型。审计全覆盖一方面要逐步实现“物理”全覆盖,另一方面要发现审计盲区。
12.问题整改上从以注重整改率向持续追踪转型。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应该受到持续的监督,应该把孤立的问题联系到线和面上。
13.信息技术应用上从线上操作、程序分析向云计算、自动化、机器学习、人工智能的转型。审计部门在信息技术应用上应该在技术和业务之间形成循环推动的机制。
14.审计培训上从单向灌输式培训向双向、互动式培训的转型。审计培训的最终目的不是向审计人员灌入部分知识,而是培养审计人员的能力。
15.审计质量上从事后质量评价向全流程、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控的转型。信息系统的应用为审计质量的全面管控提供了物质条件。
16.审计种类上从财务审计、业务审计向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战略管理审计等全方位的转型。内部审计正在逐步渗透到组织经营的方方面面,从微观管理到中观、宏观管理。
17.审计报告上从制式化格式向“定制化”样式的转型。审计报告的汇报对象不同,汇报事项不同,审计报告的格式就应该做出适当的调整。“定制化”审计报告对审计人员掌握业务的全面性和深入性提出了挑战。
18.对外关系上从委托监督关系向合作咨询关系的转型。我们不是要抛开内部审计最基本的监督职能,而是要适当考虑与委托方和被监督方的合作关系。











阅读平台上看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