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PK 末位淘汰,究竟哪种管理模式更有效?
现在企业管理有个很迷人的口号叫“以人为本”,之所以说它是“口号”,原因在于大多数这么说的企业并没有真正做到。很多企业宣称自己“以人为本”,一问员工薪酬,多年没有涨过,说破大天去,这个“以人为本”也是没人当真的。本文不想对企业虚伪的“以人为本”进行批判,只是想说说以人为本有无可能在企业管理中行得通。的确,也有少数企业在真正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不过在我的印象中这样的企业要么做不大,要么做不强,生命力有限。原因何在呢?
追根溯源,以人为本是儒家仁政爱民思想的改头换面。孔子在两千多年前曾极力贩卖这一思想,因其华而不实,诸侯国无人理会,以至孔子终生戚戚焉。今天有些管理者妄图把它包装成企业的管理思想,同样似是而非,贻误经营。
企业能强调以人为本吗?听听华为的管理理念吧!“把人的活力激发出来,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反人性的。在任正非的脑海里,以人为本是留给国家层面去做的事情。企业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引擎,以人为本就会失去发展动力,最终熵死。”(《华为之熵光明之矢》第14页)
员工与企业的关系是契约关系,公司无需过分强调“以人为本”,员工也无需感恩公司。某大学教授与任正非对话,谈及员工与公司关系时,她用到了“感恩”这个词,任正非当即表示不接受,他说,“在华为,我们不需要员工感恩,如果有员工觉得要感恩公司了,那一定是公司给他的东西多了,给予他的多过他所贡献的。”
华为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要坚定不移地贯彻末位淘汰。末位淘汰是苛刻的,一度广受诟病,但它是典型的法家思维。历史上商鞅变法让秦国强盛,最终一统天下,从此法家思想成了治国的不二法门,虽然皇帝们有时会用黄老与孔孟做装饰,但都心知肚明只有法家思想才有管理实效。治国要用法家思想,治理企业也要用法家思想。
先说一下末位淘汰与裁员的区别。末位淘汰是淘汰一人,公司另外招聘一人;裁员则是净减少员工。从目的上看,末位淘汰是公司优化人力资源结构的手段,裁员是公司降本增效的手段。
把末位淘汰用于管理,可以形成有效的赛马机制,激发员工的潜能。末位淘汰制是和目标责任制相对应的考核制度,无疑,末位淘汰制的考核要求更高。末位淘汰不仅会把完不成目标的不合格员工淘汰掉,也会把能胜任工作但表现不显眼的员工淘汰掉。严格地讲,末位淘汰所淘汰的并不完全是不合规员工,也可能是一群合格员工当中最不优秀的那一个。
深思与启迪
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角力,唯有轻装上阵才能增添胜算。以人为本一团和气,容易形成养懒人、养废人的氛围;末位淘汰是精兵策略,能者上、庸者汰,要求员工一个赛一个顶用。两相对比,末位淘汰更有利于企业打胜仗。企业只有打了胜仗,才能持久为员工提供工作岗位。从这个角度看,末位淘汰不仅是管理善举,也是仁政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