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经理小课堂]财务核算里有哪些管理会计的门道?(一)
1月时做过一个问卷调查,想看看粉丝们喜欢米粒写什么类型的文章,投票结果还是挺出乎米粒意料的,虽然这个公众号主要是分享一些财务职场观点,但“分享财务工作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案例”却在读者投票中排到3。在对财务工作专业知识中最感兴趣的领域投票中排到3的依次是:财务分析与管理报表、业财融合、财务组织与财务管理体系搭建。也挺出乎米姐意料的,看来至少经常看米姐文章的同行们多数都不是会计小白而是或大或小的财务管理岗哈。
好吧,那么2020年米粒单开一个“财务经理小课堂”的栏目,写一些米粒在多年财务工作中总结出的财务管理的实践方法和案例。请爱学习的童鞋们多多打赏哦~ 不然米姐没动力写下去哦~
今天先写篇跟日常核算会计有关的。毕竟多数企业财务人员每天干的最多的还是制单记账、借啊贷啊左右搬数的活儿。从事日常核算的会计们总想着:总做这些录凭证的事好无聊啊,怎么才能转型做财务分析、预算这些更有存在感的管理会计工作呢?
在此先纠正下这些小伙伴对管理会计的认识误区。管理会计是用会计技术做管理工作,会计是干啥的?通俗地说就是算数的,所以要做那些财务分析和计划、预算类的工作,首先要有数据,连米都没有咋做饭呢。会计日常核算出的报表上的数据就是财务分析工作的重要组成,当然财务分析还需要一些非财务的业务数据。可你知道为什么老板不爱看会计核算出来的财务数据吗?
最基本的原因是会计核算的单位是法人公司,俗称“账套”,每一笔收入和支出,每一项资产和负债,都是记录在某个账套下,没有反映业务活动发生的具体单元,更不会反映为什么发生。你可以想想每一张会计凭证上,是否只有借方贷方的会计科目和金额?
那么,做会计核算的童鞋可以想想做管理会计的思路了:除了法人公司,怎么把每笔分录记录到老板想要的对象上,是部门?还是产品?还是客户/供应商?还是特定的项目?我们可以把这些同一个法人公司(账套)内的多个业务维度统称为“记账单元”。
用过用友、金蝶这些财务核算系统的小伙伴应该熟悉“辅助核算项”这个词,所谓辅助核算项,就是指上述那些记账单元。在录入会计分录时将每笔收入、成本费用、资产负债记到至少一个辅助核算项上,以便导出数据时不仅可以生成每个法人公司(账套)的标准财务报表,还可以生成不同记账单元(辅助核算项)的“管理用财务报表”。
下一步要琢磨的是,不同的会计科目要记录到的记账单元是否不同?比如,工资只要归集到部门即可,但是促销费用要归集到客户和产品,老板的诉求是这样吗?
看来,要想让老板(即管理者)爱看财务核算出来的报表,必得搞明白TA们想看哪个记账单元的哪些科目。如此才能在会计核算中设置符合需要的若干辅助核算项,然后把每个会计科目分配关联上不同的辅助核算项。
会计核算岗这个设置辅助核算项的工作就是最初级的管理会计工作。你若没把这个工作做好,那些财务分析岗可老费劲了,仅凭会计凭证摘要去判断,要是摘要写得笼统或不清楚,还得扒出每张凭证后面的附件来看。
会计小白们可能会郁闷:我怎么才能知道领导们需要看哪些记账单元,以及对不同记账单元TA关心哪些科目呢?我总不能直接去问各业务部门的领导,那么我去问公司的财务分析岗同事吗?要是公司没专人做分析问谁呢?问财务经理吗?
No,如果核算会计一直只能依赖询问业务部门、财务分析岗或财务经理得到答案才能完善辅助核算项设置的工作,就不能说是掌握了这项管理会计工作。别看这只是管理会计初级工作,但也要有一定的企业日常业务管理实践的观察才能总结出来。能不能观察并总结出来要看个人对于管理工作的悟性,这也急不得,但是米姐做管理工作这么多年的感受是,管理工作和技术工作的不同不仅在于管理学的知识,还有一个关键在于思维,在无数具象离散的信息间建立关联,并归纳提炼成少数简洁宏观的信息,就是管理工作需要的思维。
本篇分享一些辅助核算项的设置案例,给大伙儿一些思维方面的参考和启发。
01 损益类辅助核算项
01 成本中心
最常用也是大家都能想到用的辅助核算项是部门。每个公司无论大小都有职能分工和据其设立的组织架构。部门分工大体包括销售类部门(获客并签约创造收入)、交付类部门(研发、制造产品或提供服务)和后台支持部门(支持前两种部门的内勤工作)。但是对于不同的行业或业务模式甚至公司内政治派系考量(比如几个老板一人拉一拨人干),不同公司有不同的组织架构。
不少公司的会计核算都是直接套用公司组织架构来设置“部门”这一辅助核算项,通常会把损益类科目都归集到部门,这样核算的目的是每个部门都可以出一张从收入到利润的损益表,让老板知道,哪个部门赚钱哪个部门亏损。
但其实这就是没有管理会计思维的体现。管理会计里有个重要的名词叫责任中心,部门可以视为不同的责任中心。责任中心包括收入中心、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费用中心,不同的责任中心由于责任不同,它履行的工作对财务报表的影响也不同。收入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都是有收入、成本、费用的,出具损益表自然没什么问题,然而后台支持部门注定不会创造收入,只是花钱的部门,他们属于费用中心,这些部门出一张完整的损益表其实并无多大意义,老板对这类部门更关心的会计科目是期间费用。
再比如那些经营多种业务或多个产品线的公司,老板如果想看每个业务或产品线的损益表,现在按部门核算并出具损益表的会计核算方法可以满足TA的需求吗?
由于不同业务或产品线的盈利模式不同,有的业务或产品从投入资源到产生收入的环节较多,有研发、生产、采购、销售等多个部门,但某些部门可能是为多个业务或产品线服务的,比如生产、采购部门是为多个业务采购物料和配备生产工人,单个业务或产品线的损益表并不是这些部门的损益表相加那么简单。
因此,可能的解决方案是把部门这个辅助核算项设得更细,比如生产部门下再细分到车间、班组,让这些“小科组”与业务和产品线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于是,你会发现,如果要满足管理需求,财务系统里设的“部门”这一辅助核算项与公司公布的组织架构图里的那些部门是不一致的。
因此,会计核算里“部门”这一辅助核算项更应该以“成本中心”或“责任中心”来替代更能体现管理控制的需求。在大公司用过SAP系统的小伙伴应该知道,SAP里的财务系统分为财务会计(FI)和管理会计()两大模块,FI模块里只有会计科目,模块里的基础记账单元就是成本中心。这就是说,在FI模块里把每笔分录记到会计科目上目的是出具法人公司的财务报表,而把同样的分录输送到模块后就需要记到成本中心,目的是出具管理用的财务报表。
国内公司用的财务软件没有SAP那么复杂(当然也便宜许多呀),所以咱们还是只能用各种辅助核算项来达到类似模块的目的。那么除了成本中心,还需要设置哪些辅助核算项?
2 业务(产品)线
刚才提到业务线或产品线,便是会计童鞋们可以添加的一个辅助核算项。产品线容易理解,业务线是什么呢?往大了说它可以是大公司里独立经营决策、有外部市场影响力的事业部,往小了说它可以表现为一种商业模式。
(BMC - 商业模式画布九宫格)
会计人员没学过MBA,可以先用简单的财务视角去理解上面这张商业模式画布。商业模式在财务报表上直接体现为收入和开票的类型,常见的收入类型有以下几种:
收入类型
1 商品销售收入:一次性转让资产的所有权
2 资产租赁收入:在特定期间转让资产的使用权
3 服务收入:不投入有形资产,以人力为关键投入资源
4 工程项目收入:投入多种资源,依据完工进度确认收入
营业收入的二级明细科目通常都可以关联到某一业务线。当收入类型确定了,根据成本与收入相匹配的核算原则,成本费用类的明细科目也应能关联到业务线,这样就可以通过日常核算出具每个业务线的损益表。
所以集团型大公司可以把事业部作为辅助核算项,不具规模的单体公司可以把商业模式作为辅助核算项,当然,一般也会让独立的部门从事一种商业模式,如果部门组织架构是严格这样设的,就直接用成本中心这个辅助核算项即可。
如果有多个业务线(或产品线)都会用到的成本费用科目怎么关联呢?在设置业务线(或产品线)的辅助核算项列表时可以在最后添加两项:“不涉及业务线(或产品线)”和“业务线公共”。这类费用通常是共同费用,或后勤部门发生的特定费用比如房租水电费、招聘费、培训费、公司团建费。这时需要判断老板需要看的业务线损益表是只反映直接成本还是需要将共同费用和后勤费用分配到各业务线(或产品线)。
如果这项费用不需要分配,那么该费用科目在关联业务线辅助核算项时就可以选择“不涉及业务线(或产品线)”,如果需要分配,就选择“业务线公共”。对需要分配的费用,需要确定用什么原则分配到业务线(或产品线)去,这种核算工作是不影响财务报表而影响管理报表的管理会计分录。
举个例子:公司租的办公楼每月都发生房屋租赁费。在支付或计提行政部门申请的房屋租赁费时会在支付公司的账套做财务会计分录:
财务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 房屋租赁费【同步关联“业务线”辅助核算项中的“业务线公共”+“成本中心”辅助核算项中的“行政部”】
贷:银行存款(或应付账款)
在管理报表上分配这项费用到共用这个办公楼的两个业务线的管理会计分录:
管理会计分录
借:管理费用 - 房屋租赁费【同步关联“业务线”辅助核算项中的“业务A”】
借:管理费用 - 房屋租赁费【同步关联“业务线”辅助核算项中的“业务B”】
贷:管理费用 - 房屋租赁费【同步关联“业务线”辅助核算项中的“业务线公共”+“成本中心”辅助核算项中的“行政部”】
假设记录在“业务线公共”里的房租费用都分配给业务线和所有使用房屋的受益部门,那么做完这个管理会计分录后,“业务线公共”这个辅助核算项的损益表里该费用科目余额应该为零。
第一个财务会计分录所有做过公司会计的人都做过(即天天都在录凭证),因为借贷方涉及不同的会计科目,会影响财务报表。但第二个管理会计分录是不需要会计做的,因为只是同一会计科目间的增减,财务报表没有变化,但是会影响业务A和业务B各自的损益表。
现在你是否明白:作为财务会计你认为没有影响的核算工作恰恰是对老板和各业务部门有意义的。多数会计核算人员的日常工作在老板眼里和公司内部没有存在感,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做完财务会计分录后仔细想想下一步的管理会计分录是什么。只有想明白管理会计分录,才会想到去设什么样的辅助核算项,这些辅助核算项该和什么会计科目关联。
03 其他辅助核算项
其他为出具不同管理报表的辅助核算项还有许多,比如某个事业部是个投资中心,这意味着常有投资项目,那么在核算时就可以设置“投资项目”的辅助核算项。还有,大客户销售部门想看每个大客户的收入、毛利和销售提成等费用,市场营销部门经常要开展各类促销活动,研发部门的人工成本、差旅费都为项目发生,这些部门的领导都想看看每个项目上发生了多少费用,那么“客户”、“营销活动”、“研发项目”都可以专门设置成辅助核算项。
在会计科目与辅助核算项的关联设置方面,不是每个损益类会计科目都需要关联同样的辅助核算项。比如,收入和成本通常只关联到业务线(或产品线)辅助核算项,或关联到作为利润中心或投资中心的事业部,但不需要关联到成本中心辅助核算项;而期间费用通常关联业务线和成本中心两个辅助核算项。象“营销活动”这种辅助核算项仅和特定的个别费用科目关联,不一而论,这就需要大伙儿自己去观察公司日常业务管理实际情况而定了。
02 资产负债科目辅助核算项
以上说的辅助核算项都是跟损益类科目有关的,一般很少为资产负债表科目设置辅助核算项,这是因为一般公司日常管理会聚焦经营活动,损益表是经营活动成果的体现。资产负债表是老板和业务部门最不关心也最不懂的。但我们做财务的必须明白:资产负债表最大的作用是体现企业的财务健康状况,如资本结构、流动资金占用、偿债风险等等。为损益表科目设置的辅助核算项是为经营管理服务的,而为资产负债表科目设置的辅助核算项是为财务管理服务的。我们要洞察财务管理中的问题,资产负债表类科目的核算也需要借助辅助核算项。
常用的资产负债表科目的辅助核算项有:
1 为货币资金科目设置“银行账户”辅助核算项用以监控资金的种类,自由资金、受限资金、监管资金、外币资金各有多少。
2 为存货科目设置“存货类别”辅助核算项,用以监控呆滞品、残次品这些不能创造收入的低效资产。
3 为应收应付等往来科目设置“客商”辅助核算项,用以监控超期账龄的客户是谁,对其的赊销或赊购的信用政策是否合理。
看到这里,日常录凭证录得无聊的会计童鞋们是不是觉得有难度了呢?因为不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哪些部门做了哪些事,发生哪些成本费用才会形成收入,就没法明白哪个收入和成本费用二级明细科目该和哪个辅助核算项关联;不了解仓库部门什么时候质检出残次品,用什么标准划分呆滞品,就不知道核算存货时该怎么关联存货类别的辅助核算项。
把日常财务核算工作做成管理会计工作的关键是了解和洞察公司的业务,而那些正确设置的辅助核算项就是洞察了解业务的结果。
辅助核算项不是越多越好,特别是对于用财务软件系统进行核算,辅助核算项越多,系统的数据结构越复杂,数据处理和运行速度越慢。所以如何设置有限的辅助核算项而达到适当够用的管理精细度,是个很有学问并值得反复实践修正的工作。回到本篇开始米粒分享的经验:在无数具象离散的信息间建立关联,并归纳提炼成少数简洁宏观的信息,才是管理工作需要的思维。
本来还想写写会计科目的设置的,但这篇写得太长了,留着下次写吧,好学的童鞋请多关注公众号推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