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会计传家宝”
他的牙牙学语蹒跚学步之时,也是我走上注会考试路之时。
黄昏的夕阳下,我坐在门口看书,儿子在旁边呢喃。我说,宝贝儿,去帮妈妈拿本书来吧,就是那本《会计》。儿子摇摇晃晃走来,拿着那本对他来说又厚又重的书。
他的会计起点,应该是在初来人世时。那时我刚刚走上会计路,刚刚开始考会计初级。家里到处都是会计的书籍,到处是我写的满满的草稿纸。我不是学会计的,会计路上的每一步对我来说都无比艰难。对别人来说或许轻而易举的初级,我却要付出几倍于别人的努力。
一边看着儿子长大,一边在会计这条路上成长。我习惯于用一只家里的旧计算器。我不是喜新厌旧之人,那只计算器用来熟悉而顺手,质量又非常好,我就一直用着。用那只计算器,考过初级、中级、高级,考过注会、税务师等各种想考的试。备考的忙碌,考试的煎熬中,它陪着我度过了无数个日子。至今已用了二十多年。尽管它的外表已经斑驳,键盘已经发亮,我在参加考试时,仍然会习惯地把它收在包里走上考场。
今年,上大学二年级的儿子第一次报考会计初级。他不是学会计的,仅仅学过一门《基础会计》。他的学生生活也是忙碌的,二月份在外实习,三月份参考证券从业资格,四月份参加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五月份参加会计初级职称考试。
这期间,还要应对学校的课程,举办学生会的活动。他还是省运动会的志愿者,有一段时间,每天早上五点就要起床去运动场。
考证券从业资格前,他和我说有点犹豫,一共两科,要不要只报一科?学习时间真的有点紧啊。而在考初级职称之前,一直在担任省运动会的志愿者,没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复习备考,回家考试也要严格地履行请假手续。这两次考试,他都是在纠结的。而我对他说,证券从业资格一共就两科考试,干嘛要放弃一科,何不试一试?即使不能通过,多一次经历也好。而初级职称考试,相对难度大一点变化也最多的应该是初级会计实务。在备考的过程中,需要锻炼的是会计的思维,能够把握其原理,以不变应万变,而不是盲目地背定义背分录。反正还年轻,才大二,即使不过将来也还是会有机会的。
儿子听了我的话,走进了证券从业资格考场。三天后成绩就出来了,他以接近九十分的成绩一次通过。在向辅导员请了一天假回来考会计初级职称时,第二天早上八点半就要考试,而前一天晚上十一点多他还在赶回来的路上。考完他兴奋地和我说,暂估存货,他没接触过,却能想象出应该是月末暂估,下月红字冲回再作正确分录。而考到了消费税,虽然没怎么复习到却能够理解,消费税和增值税的原理其实相近,只是消费税是价内税,而增值税却是价外税。
我知道,他应该是通过了。能够通过原理来看会计,还能有什么考试能难倒自己呢?
考完的那天中午,我在他的QQ空间里,看到了那只熟悉的计算器的照片。他写道:在备考中纠结,忙于志愿者的活动时内心接近崩溃。可是,他在包里带上了妈妈的计算器。因为这是妈妈考试时用的,是家里的会计传家宝。计算器带在身边,就好像是妈妈在身边为自己鼓励打气。相信自己,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我没有想到,他会把这个已经斑驳的计算器悄悄带在身边。我没有想到,他会在考试的纠结中,在妈妈用过的计算器上寻找力量。儿子对我寄予了足够的信任,我又有什么理由能够懈怠自己?
“三月份通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四月份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五月份通过会计初级职称考试。虽然这三个月过得无比辛苦,却终于挺了过来。”他在空间里这样写道。我知道,这一刻他是兴奋的。这是一种挑战自己并成功的胜利者的感觉。
记得去年参加一个选拔而落选的时候,儿子对我说过,这种评选,往往很难做到公平的。可是,不去试一次你怎么知道结果呢?其实谁没有纠结与彷徨的时候。儿子鼓励过我,却自己也常常为考试而纠结。那么我同样把他的话送给他。你不去试一次怎么会知道结果呢?
我知道,努力的人,终究会获得好运气,好回报。因为我们有个共同的会计传家宝,是那只用得发亮的老旧的计算器,也是我们那颗永不甘于失败的心。